【前言】:
經典書籍就是,你每一次看都有新的體驗,加繆的《局外人》就是這樣一本常看常新的小說。
從前半部分無聊的生活日常,到后半部分激烈的法庭辯論,從前半部分男主母親的自然死亡,到后半部分被男主開槍打死的阿拉伯人,從前半部分男主對整個人生的無所謂,到后半部分所有人因為男主的無所謂下達了死刑的宣判。
所有的一切在加繆筆下,都被諷刺得恰到好處,像一把手術刀,輕輕滑過肌膚,所有的虛偽猶如鮮血噴涌而出,一切掩飾都無所遁形。
【當局者不迷】:
我們常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加繆筆下的男主默爾索,卻是我讀過的書籍中,對自己的各項身體,或者心理的反應最真實外露的一位,因為天氣太熱,表現出來的不耐煩,對于他人的寒暄,心情不爽就不搭理,像是根本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干脆一切隨心所欲,是個身在局中,對自己的處境,卻仿佛是個過路人。
對于愛情,那在一起,結婚也行,分手也行;對于親情,知道自己沒有錢贍養不了母親,那送母親去療養院,也不是不行,這樣母親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好過在自己的身邊,忍饑挨餓,不為了成全他人眼中所謂的孝道,勉強自己,難為母親;對于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對得起老板給的工資,老板讓他去巴黎,他也是一副,去也行,不去也行的無所謂態度;對于吃喝也是,啤酒、香煙,也是有就抽,沒有就算。
他活得清醒,有生理需求就去解決,心理的需要也向內求,活得自我隨性,卻并不符合主流價值觀,而這一點,讓他走向了死亡。
【旁觀者不清】:
我們常說,局外人,因為不知道各種內情,反而能拋開情感束縛,看見真相,但是加繆卻說,這可能也是一種偏見。
故事里的檢察官、法官、陪審員,因為看見默爾索參加母親的葬禮不哭,不贍養母親不孝,母親剛下葬,卻與女人縱情聲色,此番行為不配為人,外加上結實的朋友看起來不像個好人,那些人的證據也就不被采納,甚至也成為他品行上的污點,被人繼續落井下石了……
因為起先給人的印象如此,他犯的錯被無限放大,明明是對方先挑釁,按照西方的法律來看,罪不至死的人,被判處了死刑,何其荒謬呢。
外加上時值七月,媒體無新聞可爆料,把他這一起案件和弒父案相提并論,頗有些《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味道了,因為輿論發酵,因為媒體吹捧,于是引起全民討論,所有人都自以為是的決定了默爾索的命運。
最后的審判庭上,他自己幾次想開口辯論,都被打斷了,連上訴的機會,最后都在律師的勸慰下自己放棄了,他好像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動機和立場,是不是本來就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是不是真的死了也不錯,也是一種解脫。
這個世道并不宜人,特別不適合標新立異者,不適合事不關己者,不適合無所畏懼者,更不適合清醒著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