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王半仙是個假仙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盛夏,酷熱難耐。在回家的路上,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文書,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他終究沒等到那顆長生不老丸(秦始皇)。
公元前八十七年,他已不復當年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初春正是萬物生機勃發(fā)的好時節(jié),而他卻身臨寒秋,眼看著最后一片枯黃的葉子緩緩飄落。也罷,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漢武帝)。
公元六百四十九年七月,終南山風景甚佳。那個倒在翠微宮里的人,曾堅信自己不會重蹈秦皇漢武之覆轍。然而在病痛的折磨下,他還是相信了方士,在“奇藥異石”的神奇功效下提前結束了生命(李世民)。
丹藥自古以來就為帝王將相所推崇,煉丹術也在人們對丹藥的推崇中漸漸發(fā)展著。在古代的貴族階層,制作丹藥一般硫、汞等為主要原料。其所追求的,是延年益壽甚至達到長生不老修煉成仙的功效。不過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長生不老明顯是不可能的。而以重金屬為原料,大抵是奪命功效更甚。
那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煉丹修仙的一般步驟:1.準備一個爐子;2.準備一大堆重金屬(還原劑),金銀鉛汞之類的;3.準備一大堆氧化劑,硫之類的;4.準備一大瓶反應溶劑,醋酒之類的;5.把原料放進爐子里,生火,開煉(此時爐子里會發(fā)生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具體參見晉人葛洪《抱樸子-金丹篇》:"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煉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
好了,上一段均為戲言,切勿當真。我也沒試過,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奇妙的反應。既然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皇帝們和丹藥之間的二三事,那就讓我們接著來講講那些皇帝。
那些死亡成為未解之謎的皇帝們,生前或多或少都服食過一些金石丹藥。比如說秦始皇,他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了。再比如說漢武帝,他中年也開始了求仙問道之路。以及唐太宗。雖然他年輕的時候對煉丹術嗤之以鼻,但到了晚年,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也是不得已選擇了寄希望于丹藥。
自太宗開始,唐朝有十一位皇帝服食丹藥。皇帝們服食丹藥無非兩種作用,一是治病,二是保健。他們總是相信奇妙的丹藥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據(jù)考證明朝皇帝尊崇道教,所以大多都有煉丹的習慣。比較出名的是嘉靖皇帝,眾所周知地死于丹藥中毒。除他之外,明朝皇帝們的早逝大多與過量服食丹藥脫不了干系。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一名死于丹藥的皇帝。公元1735年,雍正猝死于圓明園。沒有人知道他確切的死因,但伴隨著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檔案公布于世,專家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關于雍正在圓明園中煉制丹藥的細節(jié)。人們開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藥中毒。
縱觀中國歷史,煉丹之術起源于神話,萌芽于戰(zhàn)國時期,伴隨著各代帝王的推崇,以及道教的發(fā)展而興盛。但就其醫(yī)用功效而言,百害而無一利。在以上對各朝代的列舉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唯獨缺了宋朝。
宋朝是中醫(yī)藥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與該朝皇帝都崇拜醫(yī)學有關。在宋太祖趙匡胤時,就下令組織醫(yī)官們修訂了宋代笫一部藥典《開寶新詳訂本草》,還首開皇上為醫(yī)書寫序之先河,此后各代都有效仿(選自中醫(yī)中藥網)。
據(jù)傳宋朝皇帝都略懂醫(yī)術,無論真假,反正還真沒聽說過有哪位宋朝皇帝與丹藥有什么不解之緣。話說這丹藥,并不單單指那些由金石煉出來的金丹,還有一種便是單純的普通藥劑。
丹藥也常見于中藥及其制劑之中,不過多作為外科用藥及皮膚科用藥而已。今日之丹劑也是得益于古代的煉丹術。也是煉丹術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但就現(xiàn)今的丹藥使用趨勢來看,品種越來越少,應用之范圍越來越小(摘自360百科)。
關于丹藥的著作,有《外科十三方考》《中國煉丹術與丹藥》《丹藥本草》等著作。大部分是講外丹用于中醫(yī)外科的用法禁忌等,對現(xiàn)在的臨床實踐還有一定的價值,但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的不斷推陳出新中,它們已漸漸被更簡潔安全的方案代替。
在當下,我們人人都對服食重金屬的危害有所了解,所以我們不再需要起爐煉丹。在科學的教導下,我們早已接受生命的全部。從出生到死亡,這是自然的進程,我們不能也不想改變。現(xiàn)代醫(yī)學所能做的,只是延長那些因為現(xiàn)代人的不良生活習慣而縮短的生命。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早睡早起,不抽煙少喝酒,少玩手機多出去走走。我個人認為,只要你的生活習慣足夠健康,那么你就過得就是古代帝王所向往的日子。
編輯?│ 李佑微
校對?│ 醫(yī)瞳君
PS:文章為醫(yī)瞳君原創(chuàng),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將追訴其法律責任,謝謝
點贊 點贊?點贊 點贊?點贊 點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