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在留言里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需要懂事。
因為懂事太苦。
苦在心里。
她小時,家境并不差,但父母為讓她懂事,采用了正面刺激法,遇事總是說:我們囡囡真的好懂事,乖啦,把你的玩具,送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吧。
父母帶她出去玩,總是鼓勵她無條件讓步,把玩具或是好吃的,讓給別人家的孩子——哪怕那些孩子,比她大好多。
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小朋友一起吃冰激棱,她的年紀最小。但冰激棱分配,是從她身邊的孩子開始,最后一個才輪到他。當她伸手去接冰激棱時,另外三個孩子齊聲發出尖嚎——她說,成年人認為孩子是天使,大概只是因為孩子沒能力傷害到大人。可只有孩子,才能夠感受到同齡小朋友心中那滿滿的惡意——三個孩子齊聲尖嚎,只是因為他們年齡比她大一點點,排斥她,不讓她吃冰激棱。
三個大孩子的父母,無動于衷。
于是父親就過來,對自己說:囡囡最乖,小哥哥們不懂事,咱們今天就不吃冰激棱了。等回家路上,爸爸再買給你。
她說,當時她心里在流血,在哭泣,想對父親大聲的喊出來——我要的不是冰激棱,而是公平!
但她沒有喊。
因為父親告訴她,喊叫是不懂事的表現。
回家的路上,她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后座上,經過一個雪糕攤,又一個雪糕攤,父親并沒有減速下車,而是徑直騎了過去。
她的小手,死死的捏住父親的后衣襟,用力的揪,用力的揪。以此提醒父親的承諾。
父親終于感覺到了,并沒有回頭,說了句:囡囡乖,囡囡最懂事,冰激棱對身體不好。咱們不吃。
那一瞬間,心如死灰。
在父親的教導下,她真的很懂事,從不對父母提出任何要求。
從小到大,直到參加工作,她穿的衣服是普通的,很少有合身的。
吃飯時,只挾距離自己最近的青菜,只吃所有人都不吃的。
在班級里,也是這樣。
她的成績很好,眼睛又近視。但很多孩子的家長,希望把自己家的孩子,調到靠前的座位上。老師知道班級里,她是最懂事的,所以就問她,可不可以調到后面去。
她一聲沒吭,收拾課本書包,坐到了最后一排。
從此就和那些無心學習的孩子們,坐在一起。
后排吵鬧,看不清黑板,聽不清楚老師講課。
成績就這樣下來了。
見她成績下降,父母和老師對她采用了“激將法”。
——就是用各種方式,羞辱她、刺激她。
但無論怎么羞辱,越來越近視的眼睛,也無法看清楚黑板。
高考結束,她只是個三本。
再后來,遇到現在的愛人,才發現自己脫離社會這么遠、這么深。
——她很少逛街,從不給自己買衣服。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間,自己就象只丑陋的灰老鼠。別的同學每天討論各種化妝品牌子,她完全懵懂。即使是現在,她也沒有網上購物的習慣,事實上她根本就沒有購物的習慣。
有時候,她感覺自己很幸福,打小就懂事,近視眼坐最后一排,最終也讀了個三本。讀書時那么多的羞辱,也沒有壓跨她。而且還遇到現在的丈夫,照顧她保護她,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只到她自己,有了寶寶。
這種想法才徹底改變。
已退休的父母,過來看孫女兒。她記得那天空氣特別的好,父親牽著寶寶的手,在前面走,寶寶的另一只手,拿著一只塑料小鴨子。這時候一個小朋友蹣跚著走過來,兩眼羨慕的望著寶寶手里的玩具。
她看到父親蹲下來,用溫柔的聲音,對寶寶說:寶寶乖,寶寶最懂事啦,你要學會分享,分享才是最快樂的,把你的小鴨子,給小朋友玩玩!
不!她說她當時如受雷亟,差點脫口沖父親吼一句:分享你媽個頭!你不能再把曾加諸于我的一切,強加于寶寶。你可知我這么多年來,每一天每一刻,感受到何等巨大的心理痛苦?
不想再讓寶寶,承受自己都無力承受的心靈之苦。
——可是最終,她什么話也沒有說,只是站在一邊,眼睜睜的看著,父親把著寶寶的手,把自己的玩具,遞給對面的小朋友。
她之所以沒有阻止父親,只是因為,她感覺父親的方法,其實并不對。
但——什么又是對的?
她說,她見多了缺乏家教的熊孩子。那些孩子的成長環境,跟她完全相反,她是幾乎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滿足。而熊孩子卻憑借著打滾哭鬧的手段,能夠達成于他們渴望的任何目的。
許多熊孩子,長大后成了熊大人。
他們只聽從自己天性之中,最怠惰最消極的一面,縱然身體長大,可一生都只是個巨嬰。
她不想做熊孩子。
更不希望孩子熊。
但,她的工作環境、家庭經濟收入,以及所有的日常,卻似乎與那些熊孩子們,幾無區別。
——如此說來,懂事究竟有何意義?
她問,到底有沒有個法子,讓自己的寶寶,別再承受自己的苦,也別長歪成為熊孩子。而只是快樂成長呢?
有沒有這么個辦法?
到底有沒有?
傳說,古老儒家智慧,秘傳心法只有八個字: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想看懂這八個字,需要八百萬本書——或是換成另外八個字:
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用這八個字,就能夠解釋清楚留言女孩,其父母所行所為了。
——他們以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懂事,但實際上沒有。
——他們只是讓孩子陷入到巨大的驚恐、過低的自我認知、徹底的自我否定、懦弱到了極點的毀滅性心智。
——他們所謂的懂事,只是拂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于自我壓抑中,悄然啜泣。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曾有過這么一個實驗。
征求一些年齡等同的小朋友,把他們分成人數均等的兩個組。
對小朋友們,進行簡單的測試。
先進行第一輪測試。
兩組小朋友的成績,相差無幾——第二組的小朋友,成績還略高一點點。
然后進行第二輪。
測試之前,實驗主持者宣布:小盆友們,你們在第一輪的表現中好乖,好優秀,因此獎勵你們糖果吃。
哇耶,小朋友們心花怒放。
糖果端上來,先從第一組小朋友分起,分到第一組的最后一個小朋友,恰好分完。
第二組的小朋友,感覺好震驚,說好的吃糖果,怎么沒有自己的?
實驗人員笑咪咪的道:有的小盆友沒有分到,不要緊,接下來還有冰激棱吃哦。
冰激棱端上來,仍然是從第一組小朋友分起,第一組分完,冰激棱又沒了。
第二組的小朋友,已經震驚到麻木了。
然后實驗主持者若無其事的說:有些小朋友沒有分到,沒分到就算了。現在我們開始測驗哦。
——第二輪測驗結果,第二組的小朋友,成績疾流勇下,竟然只是第一組小朋友成績的四分之一還不到。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不合適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陷入到巨大的困惑與痛苦之中,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喪失行為能力。
文中女孩的父母,錯把戲弄和壓制,當成了教育手段。
比如說,父親承諾回家路上,給女兒買冰激棱,但卻出爾反爾。
于父親而言,這只是小事一樁,卻不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承諾就是全部,充滿了預期而遭遇背叛,從此讓女兒,對父母失去信任。
——她不再相信父母,但卻無力對抗,只能于巨大的恐懼中,隱忍逃避。
——她的心早就死了,從不對父母提出任何要求,獨自行走在孤獨的邊緣。而在父母眼里,這樣不吵不鬧安安靜靜,就是自己期望的“懂事”。
——她父母所謂的懂事,就是一句話:去死,少來煩我!
她自己,也是這樣理解的。
所以養成了懦弱卑微的心,明明眼睛近視,看不清楚黑板,卻不敢對老師說。只因為她根本不信任成年人,不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對成年世界的恐懼,構成了她的全部認知。
她為自己沒有成為熊孩子而自豪。
卻不知道,她成為了一個驚魂不定兔孩子、鼠孩子。
一個被巨大恐懼所壓制,完全失去自我的人。
懂事不是恐懼,不是懦弱,不是在侵凌面前,退縮并啜泣。
懂事不是對孩子天性的壓抑,更不是讓孩子的退讓,滿足成年人的面子。
懂事意味著孩子能夠正確解讀人際規則,不自卑,不狂妄,遇事時能夠明晰、簡捷的表達出自我愿望。能夠學會與小伙伴的談判,與成年人的常態交流——想讓孩子懂事,至少父母得懂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知道孩子的認知世界很小,對父母的依賴極重,父母眼里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心智成長。
懂事的父母,能夠清晰判斷孩子所面對的環境。孩子是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壓制?還只是無關緊要的玩鬧游戲?萬不可說孩子不懂,孩子其實什么都懂,熊孩子最善于利用成年人的呆滯與遲鈍,而膽小的孩子,則對成年人充滿了恐懼。所以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們之間的公平狀態,及時抑制熊孩子流露出來的惡,抒解膽小孩子心里的恐懼,不偏不倚,允執厥中,才能讓孩子獲得一個心態平和的成長環境。
鼓勵膽小的孩子,勇敢表達自我欲求。要告訴熊孩子,撒潑打滾不是表達。不要讓熊孩子的哭喊尖叫得逞,也不要讓膽小孩子的恐懼,累積到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所謂教育,就是依據孩子的不同心理狀態,做出適當的調整。
把小孩子視為大人,認真聽他們每一句話,尊重他們的權利訴求。現實上許多成年人都不善于表達自我,要求于孩子做到這一點,就更難——這就是所有的父母,應該感謝孩子的道理,是孩子引導你成長,引導你學習勇氣與表達,而非你引導孩子。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場驚心動魄的大冒險。要記得父母的正確引導,感謝他們的智慧。也要記住父母的失誤,憐憫他們的無奈。早年適用的法子,現在不一定仍然適用,因為環境在變,孩子的心態也在變。
所有的教育,只是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或許很普通,很卑微,很蠢萌,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孩子心理的巨大回蕩。人生在世,免不了的是失落,不可少的是委屈。永遠不要讓自己,對自己失望。或許世界很冷,但負責任的人生思考與求索,必將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曖、陽光的心態,與無盡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