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
- 先天的意志,或者自制力,并不是成功的關鍵
- 自制力只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發揮作用,往后的行為依靠人們的“慣性”
- 自制力是可以通過鍛煉來獲得增長的,一些簡單的行為就可以提升人們的整體自制力
增強自制力的方式與增強肌肉性能是一樣的——你需要定期鍛煉。最近的研究表明,每天堅持鍛煉身體、記賬或者記錄進食,甚至僅僅時不時地提醒自己坐直都能幫助一個人鍛煉總體的自制力。舉個例子,在一項研究中,一個被安排每日運動無從逃避的學生不但身體更健康了,而且更少把碗留在水池里不洗,同時還更不容易沖動地花錢了。
通過一些簡單控制行為規范,就能顯著提高自控力。
一、目標
1. 具體而艱巨的目標
不要用"做到最好 "
主要是因為“做到最好”這話很模糊——太模糊了。我的“最好”究竟是什么程度的?
...
如果沒有具體目標,“做到最好”所帶來的結果往往離“最好”相差甚遠。這很諷刺,“做到最好”恰恰是最平庸的配方。
- 用具體而艱巨的目標來取代 ”做到最好“,具體能排除達不到要求的標準,艱巨能促使人更加專注
“具體”這部分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讓人知道你具體的期望值(或者為自己定下具體的目標)就排除了在這個標準以下的表現——避免人們告訴自己“已經夠好了”。
你不能制定不現實或者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艱巨而具可能性才是關鍵。因為有難度的目標會促使你下更大功夫,更加聚精會神,更加沒有二心。你會堅持得更久,也能更好地運用最有效的策略。
在一個對將近 3 000名聯邦職員進行的調查中,那些認為自己的工作有挑戰性、自己和同事被高標準要求的員工都是那些年終評估成績最好的。
- 具體而艱巨的目標會讓人會更快樂
成功完成困難的事更使人愉悅,它能給人更大的滿足感和快感,讓人整體感覺更幸福。而完成一項容易的任務根本就不足掛齒。最近在德國有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只有那些覺得自己工作有挑戰性的員工匯報的工作滿意度、幸福感以及成就感在長期范圍內呈上升趨勢。
- 好的目標和工作狀態形成良性循環
對工作的滿意度使人更致力于為所在機構工作,對自己更有信心,從而會給自己更多的挑戰,這又帶來更好的表現和更大的滿意度,周而復始……制定具體而具挑戰性的目標便創造了成功和幸福的無限循環。洛克和萊瑟姆稱之為“高績效循環”。
你在生活中也可以開始這樣的循環——第一步便是制定一些非常具體且困難得合理的目標。然后你要用最能給自己動力的方式來看待這些目標,才能進一步提高成功機會。
2. "為什么"和 "是什么” 與 行為
為什么:使用比較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行為——這種理解方式偏向于用事情背后的意義和價值來評價一個事情。比如:推吸塵器是在“保持家里衛生”。
是什么:使用你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來理解行為。所以推吸塵器是在“吸地”——這是真正發生著的事,你便如此理解這個行為。
- 使用 為什么 思考行動,能獲得動力。
當人們用“為什么”理解行為時總是會想得更宏觀些——那些小的、日常的舉動都變成更重大的目標的一部分。他們對長期目標更有概念。用“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想問題的人更少沖動,更少被誘惑,還更常會為行動提早做準備。
思考“為什么”會讓他們更確定自己是誰,想要什么。他們也不太會感覺到外界力量對他們的影響(比如說其他人或命運)。
- 使用 是什么 來做有難度、生疏和復雜的事情
這種思維方式(是什么)在做一件困難、生疏、復雜或是需要很多時間學習的事時就非常有幫助。如果你從來沒有操作過吸塵器,“吸地”(“是什么”)的理解方式就比“打掃衛生”(“為什么”)更有效。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發現在做有難度的事情時,用單純而具體的“是什么”方式思考比深遠而抽象的“為什么”來得更簡單有效。
當人們用“是什么”理解行為時,他們會聚焦在細節上——從 A點到 B點的機械過程。他們有時沒那么有斗志,也更容易為了一棵樹而失去整個森林,但他們對在崎嶇石路上行駛特別在行。當你所做的事情特別復雜時,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活兒是值得的。
- 在不同情況使用 “是什么” 和 ”為什么“
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據目標的不同在兩種模式中轉換。有時這種轉換會自然發生,有時不會。確定自己啟用了最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要趕快轉換。你如果想更有干勁兒、增強自制力(或者幫別人達到這個目的),則需要啟用“為什么”模式。想想行為背后更大的意義和目的。當你在一盤甜點的誘惑前想要“守住貞操”時,請記得“為什么”
另一方面來講,若要解決一件棘手的事,則用“是什么”思考更為恰當。學習一套新體系時需要把它拆成幾個具體步驟。第一次滑雪嗎?那么注意彎曲膝蓋、對齊滑雪板的前端。別想著讓誰對你的速度和優雅的姿態刮目相看——這樣想往往導致滑雪新手牢牢地貼在樹上。
- 具體使用為什么和是什么
如何運用“為什么”模式思考 1.寫下一件你最近因缺少動力或誘惑太多而無法實現的事??梢允侨魏问拢簾o法戒掉甜點、不能按時回復重要的電子郵件等。 2.現在,寫出你想做這件事的原因。你的個人目的是什么?這樣做能幫助你得到什么?你如何受益?下次當你嘗試做這件事時,停下來想想你剛剛總結的原因。不斷重復,直到它成為習慣為止。(習慣成自然。任何簡單的行為都能變成習慣,做起來易如反掌——只要你肯堅持。)
如何運用“是什么”模式思考 1.寫出一件你想做,而且是特別復雜、困難或者生疏的事。也許你想建立一個網站但不會用電腦,又或許你想開創新的事業。 2.現在,寫下第一步你需要做什么。邁向那個目標必做的具體行動是什么?下次當你嘗試做這件事時,停下想想下一步具體是什么,然后專注于那個行動。你也會養成這個習慣的。
2.1. 為什么和是什么 與 計劃
當一件事變得容易或熟練以后,大多數人喜歡采用“為什么”式思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具體來說,是從你開始計劃到開始行動的時間。你從明天還是下個月開始減肥?你打算下周還是明年去度假?研究顯示,我們偏向于用大而抽象的概念,也就是“為什么”式思維,來理解較久以后才會貫徹的計劃。反之,我們理解近期計劃時則會側重于更切實際的想法——我們完成這件事需要做的“是什么”
- 人們習慣用為什么思維方式思考遠距離計劃,只看到長遠計劃帶來的回報,容易忽略會遇到的困難,因此當真正實行計劃的時候容易被困難打蒙了。
你是否曾想過,為什么關于將來的計劃總是剛開始聽上去不錯,但越臨近越發現不對勁?于是我們哀嘆道:“我怎么竟然會同意做這件事?”“我生物成績只有 C怎么會想去學醫呢?”“我怎么會以為我的房子能容納那么多人?”然后我們就慌神了——因為當你下定決心當一名醫生或邀請丈夫一家人來住時并沒有花時間考慮這件事是否可行。你只想了“為什么”,卻沒有想過方法“是什么”。也許這么說能夠給你點安慰——我們大多數人都一次次地掉入這樣的陷阱里,因為我們習慣于用“為什么”來考慮未來的事,而較少思考究竟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于是我們選擇了有潛在豐厚報酬的目標,卻帶來了一場噩夢。
- 人們習慣用”是什么“思維方式思考近距離的目標和計劃,看重實行可能性,忽略事情的價值。
對于近期將執行的事,我們卻犯著相反的錯誤。你為了減少麻煩曾拒絕過多少有意思或有價值的臨時機會?
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徹底地隨心所欲,也無法抓住偶遇的眼前機會。這時的我們太注重“是什么”而忽略了“為什么”——太糾結于細節而放棄了可能很有價值的機會(或是明顯更容易得到的東西,比如我的印度之旅)。
- 使用為什么思考目標偏向于難度大,回報高的目標。使用是什么思考目標偏向于難度小,回報確定的目標。
當我們思考比較久遠的事時,我們會犧牲實際的考慮而選擇潛在的回報;當我們思考近期要做什么時就滿腦子官司,放下了愉悅。換言之,說到未來,我們都像探險家;說到當下,就都像會計了。
- 使用"是什么" 的思考方式思考目標能 防止拖延
用“是什么”方式思考目標不僅能讓你更好地安排時間,還能防止拖延時間。
所以用“是什么”方式看待目標能讓你更專注于具體的必要行動,讓你能更快地達到目標。太注重“為什么”做一件事則可能會讓人行動比較拖拉。
- 根據不同的目標,我們應該選擇不同的思考方式。“是什么”能讓我們專注于細節,防止拖延。“為什么”能讓我們獲得更多動力。
對目標采取“為什么”式的大體思維能使你更有動力、備受鼓舞,專注于你能得到的回報,并增強自制力與毅力。而“是什么”的細節式思維在你做困難或生疏的事時最有幫助。它能使你專注于操作性細節,從而完成任務,并且能幫助你防止拖延。大的成就不是采用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就能得到的。你需要知道如何為排除特定的困難而選擇相應的思考方式(或者知道如何為幫助別人實現目標使用得當的表達方式)。
3.樂觀思考
樂觀思考有兩種方式
- 對自己的成功結果樂觀,這容易導致失敗
- 對自己能克服困難樂觀 這個能給人動力,不輕易放棄
對未來的樂觀看法不止有一種。想象一下你現在有個減肥的目標。對于這個目標就有至少兩種“正面思考”的方式。你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有能力減肥,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到!”換句話說,你可以對“成功概率”表示樂觀。你也可以對自己說:“我能輕松抗拒甜甜圈和薯片的誘惑;遵守新的運動計劃不成問題!”換言之,你可以對“輕松克服困難以獲成功”采取樂觀的態度。
-
相信自己會成功,并認為成功道路崎嶇不平的人更容易成功.
奧丁根和她的同事們在各式各樣的情況中都找到相同的規律:尋求高薪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尋找伴侶建立長久關系的單身人士,還有正從髖關節置換手術康復的老人們。我們發現不論他們是誰、試圖做什么,成事之人不但有信心獲得成功,而且還同樣相信著成功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 認為成功不容易的能帶來焦慮,擔心和動力
為什么相信道路崎嶇對實現目標來講那么重要呢?首先,焦慮和擔心這樣的負面情緒雖不讓人愉悅可還是有其用途的,這主要是因為它能帶給人很大的動力,刺激我們在問題發生前花額外功夫去避免。
- 認為目標艱巨的人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
奧丁根的研究顯示,相信目標艱巨的人會做更多準備,下更大功夫,為目標做出更多行動。他們預料到要努力奮斗,便也是這樣做的。
- 認為目標容易的人,準備的比較少,并且遇到挑戰容易崩潰和放棄
相反,那些相信找工作很容易的畢業生寄出去的申請也比較少;那些以為自己會閃電般地、無可救藥地和暗戀對象互墜情網的人也是比較不可能在現實中找對方談感情的;認為即將到來的考試是小菜一碟的學生復習得明顯比較少;以為能輕松適應新換的髖關節的患者做復健運動也比較少……說到底,覺得實現目標輕而易舉的人根本就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去迎接未來的挑戰,然后當夢想破滅時他們就有可能崩潰了。
用樂觀的方式看待目標,同時用實際的方式思考具體需要做什么才能實現目標
- 運用“心理對照”指定目標
- 拿起紙筆,寫下一個最近的愿望或想法。這可以是一件你想做的事或是已經開始做的事(比如去加勒比海度假、搬到洛杉磯當編劇或者減掉 10磅)。
- 現在想象一下愿望實現時的美好情景。寫下這歡喜場景中的一個好處(比如躺在沙灘上休息不用查電郵將會多么美好)。
- 接下來,思考一下夾在你和歡樂結局之間的障礙(比如站在我和歡樂減肥結局中更瘦的我之間的障礙是我對奶酪的酷愛)。
- 現在列出另一個好處。
- 再列出另一個障礙。
- 然后再列出一個好處。
- 再來一個障礙。
4、信念
- 你的信念對于自己的目標實現具有很大影響——相信自己能變更好就真的能變更好
你的信念對你樹立的目標有極大的影響——這一點也不稀奇。比如說,你一定是相信自己的數學技巧能夠被提高才會下定決心提高數學技巧,否則沒有嘗試的道理。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目標——它的實現是可觸及的還是純屬浪費時間與精力。
1. 智力“實體論”者“:相信智力是固定的,不會改變的。你或者聰明,或者不聰明。
- 智力實體論者更看重證明自己聰明
大部分關于識別和理解間接理論的研究來自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實驗室。她在《心理模式》一書中詳細說明了我們對自身成長與發展能力(或缺乏這種能力)的信念是如何影響生活中的每個方面的。在十幾項實驗里,德韋克和她的學生們發現并指出:那些認為自身特征是固定的人過于在乎別人的肯定。他們有任何機會都希望得到對自己智力的肯定(或至少是確認他們不笨)。他們想要感覺到自己聰明。
所以如果你是個智力的實體論者,你的首要目標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向自己和他人證明自己的聰明。
- 智力實體論者會避免太有挑戰性的目標而選擇安全選項
- 智力實體論者總是這樣虧待自己——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證明自己上,卻犧牲了本可能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
2. 智力”漸進論“者:相信聰明程度可以通過時間從經驗和學習中得來。
- 智力漸進論者的更多精力花在培養自己智力,而不是證明自己聰明
漸進論者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當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長和發展的,你便不會把注意力過多集中于證明自己聰明上,反而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智力。挑戰并不可怕——它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犯錯誤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幫助你學習的信息。
- 相信本性難變的人尋找伴侶時更傾向于找一個喜歡崇拜自己的,相信本性可以改變的更傾向于找一個可以激勵自己發展和成長的伴侶。
那些相信個性大約不會變的人告訴我們他們在尋找一個自己在對方心中形象“完美”的對象,也從而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他們會選擇那些覺得“和我在一起很幸運”的伴侶。當一段關系存在太多爭執和挑剔時,他們會很快逃離。那些相信個性能變的人似乎更喜歡能激勵他們發展和成長的伴侶,他們也更有可能把關系中的坎坷看作了解對方和了解自己的機會。
在一個又一個的實驗里,我們發現那些被給予了開發技能的機會并有行動動力的人真的會變得更聰明。不論你用什么去衡量——智商高低、通考分數還是平時成績,都會清楚地發現智力是極度可塑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此之前一直相信自己的智商是固定的——你就是對數學、寫作、電腦、音樂或社交不在行——那現在是把這套理論全部扔掉的時候了。這種想法一直以來都對你產生了不良影響。
5、 環境
另一個影響目標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因素總在下意識中左右著我們。換言之,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追求著自己不曾意識到的目標。這些目標被身邊的各種信號和記號觸發,包括他人的舉動。理解到這些信號和記號的影響,你便能發現并控制它們的影響力。
總結
☆懂得什么影響你。
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目標選擇,懂得是什么在暗中影響著你做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這樣會對你有益。跟自己攤牌、分析對與錯,如果有必要,試圖去削減某種影響。
☆懂得如何判斷自己的能力。
我們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如果你習慣性地對某些極具吸引力的目標說不,就該問問為什么了。你對自己的信念有多確定?是否還有其他看待問題的方式?
☆擁抱改變的機會。
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目標是重要的,而相信自己可以獲取這種能力也同樣重要。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智力、個性和體質是固定不變的——無論我們做什么都無法提高。這些“實體”信念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試圖證明自己的目標上,而忽略了發展和成長。好在幾十年的調查研究證明這種信念是完全錯誤的。持“漸進論”者則相信我們的各種特征是可以逐漸改變的。這個理論是被科學證明所支持的。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無法改變,而這種信念又左右著你一生中對目標的選擇,那么是時候拋開這個觀點了。去相信自己能夠改變,這個(正確的)信仰能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發揮更大的潛力。
☆營造正確的環境。
另一個影響目標的因素是環境,而環境往往對潛意識產生著影響。我們讀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們所接觸的萬物無不觸發著潛意識對目標的追求。榜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目標感染”鼓舞著我們。換言之,我們會采納他人追求的目標——在我們認同的前提下。
讓目標帶來能量
選擇目標會影響追尋目標之路的興致和趣味,它能影響到你會有多容易焦慮和沮喪,也能影響帶憂愁來襲時你如果做出反應。最重要的是,它不僅決定你的動機有多強大,還能決定面對困難時你能堅持多久,有些目標會使你不論遇到何種困難更容易持之以恒,而有的目標則注定了失敗。學會識別這些目標。
目標分為2種,進步和表現
- 注重良好的表現從而體現能力(“表現”型)
- 注重進步,成長以及精通某種手機或學問(“進步”型)
“表現”目標目的追求顯示自己聰明,有才,有能力或優于其他人。
表現意愿 = 績效目標——顯示自己聰明、有才、有能力或業績優于他人。
當你追求“績效目標” 時,你的經歷被指引到一個特定目標,比如考試拿A,達到一個銷售目……大多數人每天追求的績效目標和自我價值緊密相關。我們之所以追求這樣的目標是因為我們覺得達到這樣的目標能給我們帶來某種肯定,會使我們看上去或自我感覺起來聰明、有才華、搶手。如果達不到目標則說明我們不夠聰明、不夠好或者沒有魅力。績效目標就是“有或者無”,你要么達標要么不達標,非贏即輸。
績效目標能夠給人帶來動力,但是也削弱了人面對困難的靈活性,遇到挫折更容易沮喪,更容易受到自尊和自我價值的挫敗。更容易放棄。
當你追求“表現” 目標時,你會成為“自我驗證預言” 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嘗試,于是注定失敗——這結果當然會(錯誤地)應驗“我不行的最初想法。
績效目標會導致最低的成就,同時還伴隨著大劑量的失望和自我懷疑。
“進步”目標追求提升或增強某種技能,技巧和能力
發展或增強某種技能和能力的意愿稱為 "精熟目標"。
當人們在追求精熟目標時,他們不因是否達到特定結果而評斷自己……他們用"進步“來判斷自己。我有進步嗎?我在學東西嗎?我前進的速度適合嗎? 重點不是一次的表現,而是長期的表現。這種目標著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關系到自己是否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很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證明你已經是最好的了。
- 追求精熟目標,比較不會因為困難和強差人意的成績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
- 追求精熟目標的人遇到困難時,不會那么容易沮喪和無助,他們會做出行動,問自己哪里出問題然后去修復。
- 把注意力集中在 進步上的人很少會過早放棄。
選擇目標
- 注重表現的人更容易被獎勵所引誘,在簡單的任務上會發揮更好。
- 如果一個任務困難和諾,注重進步的人不那么容易放棄。
面對困難
對成功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動力,當人們相信自己能把一件事做好的時候往往就能做好。這種現在在”表現” 類目標中更明顯地表現出來。當目標困難程度上升之后,他們的期望值下降了。追求進步的人則不太會受到影響。
- 遇上挫折無論是表現還是進步型的都會感覺沮喪,但是進步目標的會更偏向于尋求行動來解決問題。也不會太容易懷疑自己的價值,更不容易抑郁。
享受過程
- 注重表現的人不會主動去重視有趣,愉悅的一面。他們看重結果,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結果之中。
- “進步” 目標則注重過程,他們高度關注過程,有參與感。從個人角度重視學到的東西。也會更積極而不是被動參與到工作中。
尋求幫助
- 注重“表現"的人更少去尋求幫助,因為他們認為尋求幫助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
- 注重“進步”的則不會,從別人那里學習也是一種進步。
幫助分為兩種類型:自助式求助和應急式求助。自助式求助能讓人更好學習和理解,最終獨立掌握知識或技能。應急式幫助是指你需要別人為你完成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