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美國留學生用一道番茄炒蛋刷屏朋友圈。在那個視頻中,該留學生的父母從睡夢中醒來,用視頻的方式手把手教他做這道家常菜。
很多人說,這么簡單的一道菜也用得著半夜把父母叫醒?作為一個留學生竟然不會自行百度學做菜,只能說明他是一個不懂事的媽寶!
在這里并不想討論這個留學生是不是媽寶,我只想說,盡管我也很清楚地知道番茄炒蛋這道菜里要有番茄、雞蛋、油、鹽和味精等材料,可我依然做不好這道菜。
我不知道一個番茄要配多少個雞蛋做出來的菜更好吃;我也不知道是該先炒雞蛋,還是先炒番茄;我更不知道什么時候該放點水,什么時候可以放味精。
很多家常菜的食材和做法并不是秘密,可就算這些食材可以輕易買到,我們也了解這些做菜的流程,我們依然有可能做不好這道菜。
應該說,做菜是要有天賦的,不過,沒有天賦也沒關系,多做幾次練習就行了。
可偏偏有些人不僅沒有做菜天賦,還特別不識貨地去嘲笑別人,比如,他們在餐館吃了一道好菜,就大言不慚地說給自己同樣的食材也能做出一樣水準的菜來,并覺得自己花這個錢多么不值得。
類似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最近就遇到了這樣糟心的一件事:
有人在喜馬拉雅FM購買了我的基金專輯《原來基金這么玩:快速掌握基金投資的十二堂課》,聽完后他說,這個專輯里面講到的一些內容他可以在網上找到免費的,根本不值得付費。
如果把基金投資的專輯比作一道菜,我在專輯中詳細介紹了這道菜用到的食材和特有的制作方法(秘方),學完之后你卻說,我這道菜里面的很多食材都可以菜市場找到,所以它不值得被付費?
這真的很好笑,不是嗎?
在這個人人都談知識付費的時代,你到底在為什么付費?
第一,你是在為別人的服務而付費;
因為,就算帶你到“菜市場”,你也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要的“食材”就在旁邊。
很多人愿意付費買課程,并不是因為網上沒有這些知識,恰恰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要找什么知識。
如果他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百度找資料,他也就沒有必要來買我的課了。
這就好比,我就站在菜市場里面,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要買什么食材,因為我不知道做某一道菜需要用到哪些食材。
這時候要是有人給我提供一份購菜清單,就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把基金投資的專輯比作一道菜,這個專輯已經給你列了一個食材清單,可以讓你節約很多時間成本。
第二,你是在為別人的經驗而付費;
因為,就算給你“食材”,你也不一定能做出一道“菜”。
很多人愿意付費買課程,并不是因為網上沒有這些知識,也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找什么知識,而是,即使面對一堆知識,他也不知道怎么把這些知識串起來。
如果他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把找到的信息串成一門課,他也沒有必要來買我的課了。
這就好比,我已經買好了很多食材,可是我不知道要怎么處理這些食材,怎么把這些食材拼湊成一道可口的菜。
如果有人給我一份做菜的秘方,我就可以照著這個秘方嘗試著把這些食材變成一道菜。
如果把基金投資的專輯比作一道菜,那么,這個專輯的邏輯就是我這道菜專屬的秘方,該專輯的內容就是手把手教會你按照我的秘方做這道菜。
所以,也許你能吃出一道菜里面有哪些原材料,也許你可以在菜市場購買到所有這道菜里面所需要的食材,可那又怎樣?
第三,你為別人提供的方案而付費。
買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具體的問題,如果對方提供的方案(內容)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也就沒有必要去付費。
有人喜歡麻辣的川菜、湘菜;有人喜歡清淡的閩菜、浙菜;有人喜歡大雜燴;有人喜歡精致的美食。
你可以說某道菜不合你的胃口,但請不要大言不慚地說自己也可以做出同樣水準的菜來,更不要說這道菜的秘方不值得你付費。
既然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大可不買,也就沒有必要買來給自己添堵。
那么,我們該如何判斷你要購買的課程是否符合自己的胃口呢?或者說,在購買課程之前你應該有什么準備呢?
我認為做好這三點很重要:
第一,擺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首先,明確這點,沒有人逼你學,而是你自己要學。
其次,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復習。
千萬不要指望通過聽一次付費課程就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點,如果想要完全吃透這些知識點還需要課后不斷地做練習,以及通過不同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該課程的知識點。
這和學校學習的方法是一樣的,盡管我們在課前做好預習,上課也認真聽講,可是在課后我們依然還要通過做各種的練習才能完全掌握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點。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還會通過購買參考書籍,或者請課外輔導老師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
第二,認真評估課程的質量;
我們可以從“課程簡介”、“課程評價”等綜合評估課程質量。
首先,看課程簡介;
買任何東西之前先列個清單,明確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想要買“蘋果”,就不要委屈自己去買“梨”,然后又抱怨這個“梨”不是自己要的。
我們可以通過課程簡介來了解該課程的大綱、適用人群等等,看看是不是自己要的。
其次,看評價質量;
我們可以結合課程的大綱,通過用戶評論的內容來進一步側面了解該課程的質量,而且課程評價越詳細越好。
當然,對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來說,如果用戶在沒有進行任何操作的情況下就否認該課程的價值,要么是用戶自己的學習態度問題,要么是用戶在惡意詆毀。
再次,看講師態度。
開發課程的講師是否對自己的專輯上心,我們可以從幾點看出來,比如,他們會積極地與用戶進行互動,提供答疑解惑;又比如,他們會定期對課程進行升級迭代,或許半年后倒回來聽課,會有更好的體驗。
第三,利用好無憂退款機會。
很多時候難免會沖動去買一些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課程,可能是剛好碰上有五折優惠活動,也有可能是受周圍朋友的影響。
不過都沒有關系,即使已經付款了,用戶仍然還可以利用“7天無憂退款”的機會去取消自己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