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文:娜娜
圖:? ?娜娜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文壇有一大熱點事件,那便是梁實秋與魯迅的筆戰。
梁實秋否認文學的階級性,他認為魯迅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有其價值,但是作為一個文學家,空有一腹牢騷怨氣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他主張文學應該是展現人性的藝術,而非政治或階級的工具。魯迅則稱梁實秋是"資本主義的乏走狗"。
他們的筆戰和論辯持續了八年,直至魯迅逝世。
數十年過去了,拋開特定歷史時期加諸于人的是非對錯,我們今天看到的梁實秋則是一個溫文儒雅的散文大家,是有才、有情又有趣的文學大師。他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被譽為一代"生活家" 。
《于是生活像極了生活》這本書精選了梁實秋的一些趣味散文,內容包括對眾生萬象的描摹,對人生悲喜的感嘆評析,對閑情逸趣的述說,對柴米油鹽的迷戀等,展現了他在平淡日子里的精神世界與生活意趣。
1.世事洞明皆學問
梁實秋在《讓座的慘劇》一文中,記錄了自己在上海電車里讓座的故事,有一次他給一位老太太讓座,自己尚未完全起立,那老太太早一眼瞥見,作餓虎撲吃狀,直撲過來,并且伸出胳膊把梁實秋一撥,使得梁實秋差點跌倒別人的身上去。
寥寥數語,將讓座者的無奈和被讓座者的粗野生動地描繪出來,與其說梁實秋讓座,倒不如是老太太搶座。
其實,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本就是司空見慣之事。但是,讓座的美德可不是人人都有。有的人面對眼前站著的老者或孕婦,要么心安理得地熟視無睹,要么閉上眼睛休息,假裝看不見。
連梁實秋都直言不諱地說:我真不愿意讓座,至少我的兩條腿真不愿意讓座。然而一個人不只是兩條腿,所以我終于染了這一件不是從心眼里愿意做的美德。
看來讓座這種美德,有的是來自于心底的善良和心甘情愿,還有的是不情不愿卻又不得不這么做。梁實秋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洞悉了讓座背后的微妙心理。至于搶座老太太的餓虎撲吃狀,大概如他所說: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
這些平淡的日?,嵤陆浟簩嵡镦告傅纴?,幽默中彰顯著智慧,現象中看透本質。
說起生病,他說:人在大病時,人生觀都要改變。我在奄奄一息的時候,就覺得人生無常,對一切不免要多加寬恕。僵臥了許多天之后,看著每個人都有人性,覺得這世界還是可留戀的。不過我在體溫脈搏都快恢復正常時,又故態復萌,眼睛里揉不進沙子了。
說起朋友在美國遇到的推銷,他聯想到國內傳統的推銷術,無論在地球哪端,人性是不變的。什么東西都好抵抗,唯獨誘惑最難抵抗。一語道出人性的弱點。
談及婚禮,他認為簡單未必不隆重,婚禮本就不是表演給人觀賞的。先生恐怕沒想到,如今的婚禮日益隆重,各種專業的婚慶公司已經將婚禮各個環節打造成一條產業鏈,其造價之高,觀賞性之強,足以彰顯當事人所處的階層,經濟和社會地位。
世事洞明皆學問,梁實秋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不講高大上的道理,僅從日常生活中擷取一個個小小的片段,引發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見,真是既接地氣又充滿哲思。
2.人情練達即文章
梁實秋喜歡結交朋友,他說: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看見宇宙的大觀,群星的美麗,他并不能感到快樂,他必要找到一個人向他述說他所見的奇景,他才能快樂。
冰心、徐志摩、聞一多等人都是梁實秋的朋友。冰心曾這樣評價梁實秋: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笨梢娏簩嵡镌诒难劾锸怯胁?、有情,亦有趣。
但是兩個人的第一次相見卻頗為尷尬,當時他們乘同一艘輪船去往美國,并在甲板上偶遇,經許地山介紹,二人寒暄了一陣。
梁實秋問冰心:“您到美國修什么?” 冰心說:“文學?!? 然后冰心反問:“您修習什么?” 梁實秋回答:“文學批評?!? 然后話就談不下去了。而在這之前,梁實秋曾批評過冰心的詩歌是理智多于情感,批評她不是一個熱情奔放的詩人,只是泰戈爾小詩影響下的一個冷雋的說理者。
輪船在海上漂了十幾天,他們幾個年輕人辦起了文學壁報,張貼在客艙入口處。往后的日子,他們在美? 國交集頗多,來往密切,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延續了數十年,冰心后來前往日? 本,也經常跟梁實秋書信來往。
梁實秋在《憶冰心》中說:我逐漸覺得她不是恃才傲物之人,不過對人有幾分矜持,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覺之敏銳,性情之細膩,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
梁實秋不光非常珍惜朋友,對年輕人也是愛護有加,經常扶持。一些年輕的學生常常跟他一見如故,成為朋友。
他在懷念友人的文章中就提過一個叫陳慧的學生,頗有才情,卻時運不濟、命運坎坷,最終自殺離世。梁實秋回憶起陳慧的點點滴滴,難掩懷念和惋惜之情。
3.柴米油鹽皆逸趣
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作家,筆尖總是離不開美食。古有蘇軾與東坡肉,今有汪曾祺與咸鴨蛋,有時候你很難區分到底是作家成全了一道美食,還是美食成就了一位作家。
無論是老舍筆下的八寶粥,還是林清玄筆下的冰糖芋泥,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也有其地域性和時代性。
但是梁實秋則不同,他筆下的美食橫跨了中國大江南北,顯然這跟他豐富的生活經歷有關系。他早年在清華讀書,二十歲去美國求學,后來又在青島大學、 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任教過,也曾在上海工作過,1949年去往臺灣,晚年時則在美? ? 國和臺? ? 灣兩地輪流居住。
所以我們會看到他寫北平的炸丸子時會提及湖北的糯米丸子,寫小時候吃過的糖炒栗子時會想起在西雅圖買過意大利人的炒栗子,寫家里做的魚丸亦會想起十幾年前湖北友人做的魚丸。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著濃濃的鄉愁,飽含著對故鄉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至于怎么吃,怎么做,哪里的更地道更好吃,梁實秋文筆之細膩,用詞之精湛,倘若放到今天恐怕是最專業的美食博主了。
比如臘肉怎么吃,梁實秋是這樣說的:臘肉刷洗干凈之后,整塊地蒸。蒸過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綠葉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莖為主,加幾條紅辣椒也好,在不得青蒜的時候可以用大蔥代替。用料和做法之考究,恐怕大多主婦也未必能及。
一飲一啄,皆有前緣,也皆是修行。所謂生活,不光是遠方的星辰大海,更多的是眼下的人間煙火,梁實秋用一支筆寫出了歲月生花,也寫出了柴米油鹽的逸趣,只因他對生活的熱愛,于是生活像極了生活。
寫在最后:
梁實秋的智慧灑脫、人間逸趣,皆是從生活中提煉而而來,又回歸到生活中去。倘若覺得生活太無趣,那一定不是生活讓你無趣,而是你讓生活無趣。讀一讀梁實秋,或許人人都能在細碎的生活中拾掇起屬于自己的樂趣,在人間俗世中笑看紅塵滾滾,在人情世故中固守一片冰心,在柴米油鹽中找到別樣的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