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窗簾隨風搖曳。站在28層的A市,俯瞰窗外,陽光無限好。
“10年了,大學畢業十年了。她們還好嗎?”穎在心理嘀咕道。opp手機有一句廣告詞:“充電一分鐘,通話兩小時。”如今我們有了通話不斷電的手機卻再也找不到了可以通話兩小時的人了。
雖然現在微信、QQ遍地開花,成為人人生活、工作的交流工具,空間的距離在縮短,但時間的鴻溝會在彼此的內心深處越來越寬。
01
10年前,穎、玉曦、熙兒是生活在內陸老區的某縣城里的高中生。除了穎兒,其余兩人都是來自縣城的小康家庭。
生于80后的她們,只有穎兒是出自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村。小時候的穎兒放過牛、喂過豬、采摘過蘑菇。。。所以她在她倆人面前更顯得自卑、膽怯。故事的開頭都是如此,但是結局是出自農村的穎兒并沒有那樣的出類拔萃,她成績不夠優秀、長得不出眾、也沒有拿出手的絕活,她是如此平庸的女孩,以至于會被埋沒在人海里。
玉曦是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里,因此她比她倆更獨立、更有主見。小時候見過大世界的她,對于小縣城以外城市充滿了渴望、憧憬,在她的內心深處駐扎著一個夢-----上海夢。她說:“我以后一定要去上海,去上海生活,在上海定居。”玉曦是一個很討人喜愛的女孩,如同她的外貌一般令人心生歡喜。
熙兒,大抵她的父母希望她長大是一個如王熙風一般潑辣女子,便賜予熙字,果不其然不令人失望。熙兒說話、做事干凈利落,既讓人心生敬畏又使人滿心愉悅。從小長在優渥的家庭里,她的衣食住行都比她人更上一層。她的眼光非常有品位,以至于她的衣服曾引領班上時尚圈,也是我們班男生圈里公認的美人胚子,老師眼里的古典美女。跟她在一起,你會發現原來跟比自己優秀的人是一種何等的自豪與自信。
02
高中畢業后,熙兒與穎選擇了同一所大專院校,同時還是同班同學且同桌,而玉曦選擇復讀了高三。
美好純真的學生時代誠如葉倍《白衣飄飄的年代》里唱到:“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 ? 風里面 ? 你還在懷念 ? ??那一片白衣飄飄的年代。”
木心先生傳統的書信交流方式成為聯系她們仨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那時候手機開始在她們人群中蔓延起來。短信的傳遞成為她們彼此聯絡感情的潤滑油,在哪個物質條件還較貧乏的年代,一毛錢一條的短信是她們感情生活的奢侈品。
熙兒依然如花兒一般綻放自己的色彩,穎兒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她們在各自的世界里,編織著屬于她們未來的夢幻。圖書館、操場上、商城上,都有著她倆八厘米高跟鞋的身影。青春如她們,自信如她們,在那個情犢初開的年齡,她們卻含苞待放的花蕾,嬌艷欲滴。
她們仨曾約好大學三年不戀愛,好好讀書,為自己的后現代生活而努力。雖然她們并沒有過一場轟轟烈烈或又純情似美的愛情,但穎為了忘卻一個人、為了忘記一座城,提前離開了那神圣而潔白的象牙塔生活。熙兒由于家族裙帶關系,她的姐姐早已為她安排了去處。當她倆為生活、為工作而忙碌奔波的時候,玉曦說:“我想讀本科,我還要繼續讀一年,等我大四畢業我一定去找你們。”
夢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高中政治老師一直對我們諄諄教導的一句話。畢業是殘酷而無情的,在社會這座大染缸里洗滌自我、熏陶自己。
然而。。。。。。
03
陳奕迅的《十年》是寫給愛情,而她們畢業后的十年并沒有如電視那般美輪美奐。
畢業后的穎到如今,一直在公司里做著小職員的工作,拿著微薄的薪水,依然是人群中不受人待見的個體。
畢業后的第一年,玉曦去了上海,在世界五百強上班;畢業后的第二年,玉曦結婚了;畢業后的第三年,玉曦在上海買了一套90多萬的房子。
畢業后的熙兒去了廣州,從而在那座現代化城市生根發芽。畢業五年,熙兒遇見了她的初戀,那段曲折而艱辛的愛情,因為經歷著家人反對、親人質疑、甚至于親人決裂,但是所謂風浪有多大,那么幸福就有多深廣在這對情侶身上印證了。愛情可以讓你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幸福的婚姻會讓彼此更柔軟、更溫純。曾經紅紅火火的姑娘,如今是小鳥依人是家中賢妻。
04
十年前,她們仨是青春逼人的高中生。
十年后,她們仨是人到中年的青年生。
十年,歲月洗滌了她們的面龐;十年,生活熏陶了她們的心靈;十年,經歷豐富了她們的靈魂。十年,見證著貝殼歷練成為珍珠的辛苦歷程。
雖說,目前視頻無處不在。但是還是特別期待著彼此相見的那份溫馨同踏實。如今的美顏相機、P圖為她們遮掩了面容的瑕疵,但她們更期待著素顏的真誠,她們真心的希望彼此都好,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十年前,穎在作文里寫道:“十年后,我們仨人又重逢。那日我們白衣飄飄,披著長發,每個人的手中都戴著一枚碧綠的玉鐲(關于玉鐲來源于高中張抗抗的一部小說)。”
“明天,就是十年后的相聚之日了,我們仨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穎嘴角掛著一絲微笑想道。”
05
今天是仨人十年首次全部相聚的日子,相見是短暫的,分別是刻骨銘心的。
玉曦大抵早早結婚生子,身材還是仿佛如昨昔。一條馬尾辮、一件白色T恤衫可以混淆在大學生隊伍里,真是女人會保養,保養在青春。
熙兒天生麗質,雖然兩個孩子的媽媽讓她的眼袋明顯有點浮腫,但是在廣州現代化的城市里忙碌的生活使她的身材還是曼妙多姿。
穎依然平庸,沒有高品位的穿衣風格,更沒有時尚的氣息,不過此刻臉上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她們的話題從十年前的高中生活到工作再到結婚生子,高談論闊、談笑風聲,有說不完的話題,有道不盡的訴說。
穎說:“玉曦,還記得那年我去上海嗎?你第一次請我去吃必勝客,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吃西餐。”
玉曦說:“記得,怎能不記得。我點的是西紅柿披薩,你第一次那叉子而且還把叉子掉地上,真狼狽。”
哈哈哈哈;;;;頓時仨人的臉上笑開了花。
“是呀,我以為在哪個時候你千里迢迢從上海過來看望我,我應該請你去吃最好的。可是我不曾想過披薩不是你的最愛,這些年,不論在婚姻、家庭里我給予我的丈夫、孩子都是盡我最大能力去做到,但是有時候付出不一定有收獲,很多東西不是你做了就一定會心想事成。原來,有一種長大是知世故但不知事故。”玉曦說。
“玉曦,你知道嗎?我曾經特別羨慕你的生活,在我們還在為工作而奔波的時候,你已經在大都市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我記得那年我去見你,你給我看你的首飾、鞋子、包包,這些東西直到現在對于一個工作十年的我而言,依然不在自己的購買范圍之內。后來,我想明白了。每個人追求的生活目標不同,生活本質亦不同。你從小就勵志一定要在那個大都市生存下來,而我只有簡簡單單的生活的愿望。大抵從小我就沒有對自己清晰的定位,以至于很多年前我都活在別人的陰影里。尺有所長,寸有多短。這些年后,我才漸漸的了解自己,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穎說。
“我曾經以為愛情是美好而神圣的,我一定要追逐我的愛情,這輩子我一定要嫁給愛情。是的,最終我還是嫁給我愛的并深愛的我男人。我以為接下來我們的日子會同童話里一樣,王子與公主一樣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不曾想,婚后一年多后,隨著一寶的誕生,我們家庭瑣事也逐漸暴露出來。由于我的父母與我老公的媽媽都是住在一起,家庭矛盾日趨嚴重,最難過的便是我媽媽同老公的媽媽打架,如今二寶也有了。現在,我才明白:“婚姻有時候真的不僅僅是二個人的事,她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熙兒說。”
“玉曦、熙兒,我們都變了,對嗎?”穎兒說。準確的說,我們都長大了,也都成熟了。知道成長對于我們擔負的責任,也意味著自己應該在這個年齡階段所要接受的義務。
我們不再習慣接受,我們開始學會付出。
我們不再習慣傾訴,我們開始學會傾聽。
我們不再習慣求助,我們開始學會自救。
“對對對,”玉曦、熙兒附和道。你看看我們今天的穿衣風格,不再是五顏六色,而是素色。十年前,我們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十年后,我們希望自己慢慢變老。這是代價,生長的代價。
”最近熱播的《歡樂頌》、《我的前半生》,都是曾經我熱衷渴望成為的那個人,但是十年了,我還是我自己,一個平庸如水的人。我沒有龐大的人脈圈、也沒有頂級的閨蜜提攜、更沒有一顆聰穎的腦袋,甚至大道至簡從小事做起我依然還有許多紕漏,好多年,我都踮著腳尖希望能觸摸你們的高度,但后來發現有時候不論自己如何努力,我始終無法遇見彼岸花開。”穎說。
“是呀,大部分的我們都從少女演變成為了妻子、母親角色。這種角色的轉換帶給了我們不少驚喜、也讓我們遇見了不少挫折與困難。從前,我們以為長大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如今,才發現一個孩子的長大真是磕磕碰碰牽動著自己的內心柔軟。以前,我們想著未來自己能做什么,如今,只想著我能如何給孩子做一份可口的飯菜,孩子應該去哪所學校就讀,今天新買的衣服是否合身。漸漸地我們在婚姻、家庭這座城堡里,成為別人眼里應該成為的人,但是卻失去了一顆我該成為怎樣的人的心。我們的眼里開始只有孩子、丈夫,而慢慢迷失了那個曾經朝氣蓬勃的自己,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自己,那個曾經驕傲自許的自己。“熙兒說。
“哎,不要總提一些深層的話題,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年齡段應該要走過的路、流過的淚、淌過的傷,誠如失戀一般。你們還記得第一次失戀嗎?那撕心裂肺的疼痛、那傷痛欲絕的悲傷,后來呢?不都好好的都還健在嗎?如今,我每年都會組織全家去旅游 ,不論多忙、不論經濟條件如何,我們都會抽空陪孩子一起長大,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同時擴寬自己的閱歷,最好的風景一定在路上。這些年,我也經歷了生意失敗的虧損,磨過了七年之癢,熬過你曾經以為無法跨越的坎,再回首,你的眼里只有一馬平川。”玉曦說。
十年之后,我們會怎樣呢?下個十年,我們四十歲,又是一番如何景象呢?
仨人舉杯為彼此的下一個十年干杯,這不僅僅是為了這次重逢,也為了將來她們仨的美好而陽光的生活。
06
夜,已深了,可她們還是興高采烈、精神抖擻。月光灑滿了這座城市,在昏暗的燈光下,她們的面容越顯得動人精致。這是一次久別的重逢,這是一場十年的重聚,這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往昔,這也是一份在希望田野的憧憬。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也沒有人會知曉將來一定會怎樣?珍重、道別是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人心中有彼此,彼此心中藏人人。
情深年少情
豈能淡忘之
來日再相見
一眼認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