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福州晚報》已有好長的時間,特別喜歡它的『蘭花圃』欄目。倘有遇到心儀的文章,還會用裁紙刀將其裁下,再用掃描儀掃描成電子文檔,保存于電腦硬盤,在方便時慢慢細讀。
2019年7月9日的『蘭花圃』,在『作家大觀園』分欄目,登載了一篇《云門寺紀行》的散文(隨筆),作者是宋志堅。
關于作者宋志堅,大體上知道,這是一位生活在榕城的老作家了,應該同時也是與《福州晚報》有簽約的專欄作家吧,常在『蘭花圃』上見到他的身影。
初看文章標題,首先讓我聯想到的,是這位生活在福州的作者,大概寫的是位于福州長樂閩江口風景區里的那個云門寺。其實不然,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一種錯覺。查詢過作者的簡歷,再進到文章閱讀,方才知道,作者寫的,其實是他自己故鄉的那個云門寺。
作者宋志堅,原籍浙江紹興。他在文章里提到的云門古寺,位于紹興城南十五公里處的平水鎮,在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經登臨此山而名之)山麓下一條長二里左右的山谷里。這里地處紹興的南部山區,三面環山,若耶溪從古寺的南面潺潺流過,云門寺,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剎就坐落在這里,可謂是一處依山傍水、環境清幽脫俗、氣候宜人、林泉秀美的佛門勝境。
文章里提到,這座古寺與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失傳有關,亦被后人稱為“書法圣地”。小編最近因為在學寫楷書,因而對與書法有關的話題尤感興趣,也多了一份關注。
據史書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于此隱居,云門寺本為中書令王獻之(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的舊宅,傳說王獻之曾舍宅為寺。
安帝義熙三年(407年)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見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云,王獻之遂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乃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云門寺”,門前石橋亦改名為“五云橋”。
云門寺曾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歷任住持者皆系當時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東晉一代名僧。隨后相繼還有法曠、竺道一(壹)、支遁、曇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圓信、湛然、重曜、凈挺、辯才、允若、具德禮、王門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曇一,前者創“即色空”學說,后者創了“幻化宗”學說,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云門寺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聲名顯赫,歷代帝王都很看重此寺。如晉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吳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順治、康熙、乾隆等都關注過云門寺,或賜名題額、或樹碑建塔、或給予各種賞賜等。
同時,作為一處林泉秀美、環境清幽的寺廟叢林,云門寺尤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賞的對象。歷代許多著名詩人、文人墨客和佛門高僧也都慕名而來,或寄居暫宿,或訪師游賞,故而它便有了浙東唐詩之路的美譽,并有若耶詩集留傳。
唐代有蕭翼、王勃、宋之問、李白、孟浩然、錢起、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隱、柳宗元、崔顥、丘為、孫逖;宋代有王安石、范仲淹、蘇軾、陸游、李彌遜等;元代有虞集;明代起有王守仁、徐渭、劉基、王思任、李褒、金涓等,這些墨客文人均留下了描寫云門寺的詩作。而北宋末年大詩人陸游就曾在云門寺邊的云門草堂求學,至南宋晚年又歸居云門寺附近懷古。
云門寺位處若耶溪畔,知道若耶溪,是因了南朝詩人王籍寫若耶溪的那詩。詩人雖只有兩首詩作留世,然而他那首《入若耶溪》的五言古寺,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若耶溪畔山林的幽靜,讓“蟬燥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詩句成為千古絕句。
據初略統計,《全唐詩》中直接詠及云門的詩作達五十余首,而唐代到過云門的詩人更是不計其數。云門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過浙東唐詩之路的唐代詩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余人,且有云門者必夜宿于此,如此想來云門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棧了。
云門寺還是紹興除蘭亭之外最為著名的一處書法勝地了,中國書法史上的許多名人和逸事都與此有關。
云門寺的前身本為王獻之的舊宅,傳為王獻之隱居練字之所。“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云門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這里出家為僧,叔侄二人都是書法大家,備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門寺曾一度改名為“永欣寺”。
智永有兩個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書法傳人。智果青勝于藍,隋煬帝就曾對智永說過:“和尚(——指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
智永身后,王氏傳家之寶《蘭亭帖》真跡由辨才收藏,結果就在這云門寺中被唐太宗派來的御史蕭翼設計賺去。
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云門寺與初始時的云門寺及全盛時的云門寺已是天壤之別。云門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云門寺仍保留有清代重建起來的一部分殿宇,有清代的木構建筑兩進及東廂房數間,它包括了第一進三開間的山門和第二進三開間的大雄寶殿。在寺院的東側廂房北端廊壁間現存明崇禎三年(1630年)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云門寺疏》碑一通。碑為太湖石,碑文記述了云門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門寺的經過。在碑的背后,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寺院周圍還有“五云橋”、“麗句亭”(亭內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贊美云門寺的詩詞等)、“五云山亭(內有兩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師墓”、王獻之的“洗筆池”、“辯才塔”遺址(辯才塔為唐太宗所賜建)、陸游曾在此學習的“云門草堂”遺址等。
蕭翼賺蘭亭,指的是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僧智永的弟子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
唐代何延之著有《蘭亭記》,講述的是蕭翼騙取《蘭亭序》的故事,在唐代時已是家喻戶曉。故事的內容主要是:王羲之死后,蘭亭序由其子孫收藏,后傳至其七世孫僧智永,智永圓寂后,又傳與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鑿暗檻藏之。唐貞觀年間,太宗喜歡書法,酷愛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后聽說辨才和尚藏有蘭亭序,便召見辨才,可是辨才卻說見過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書右仆射房玄齡奏薦:監察御史蕭翼,此人有才有謀,由他出面定能取回蘭亭序。太宗立即召見蕭翼,蕭翼建議自己裝扮成普通人,帶上王羲之雜貼幾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計劃行事,騙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談論王羲之書法的過程中,辨才拿出了蘭亭序,蕭翼故意說此字不一定是真貨,辨才不再將蘭亭序藏在梁上,隨便放在幾上,一天趁辨才離家后,蕭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蘭亭序,后蕭翼以御史身份召見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騙但已恨晚,蕭翼得蘭亭序后回到長安,太宗予以重賞。而辯才因蘭亭帖一事欺君受嚇,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
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根據何延之的《蘭亭記》創作了《蕭翼賺蘭亭圖》,但原本已佚。現存三本宋代摹本,北宋摹本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見下圖),南宋摹本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本宋代摹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因為學書法的緣故,對云門寺牽扯到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和繪本饒有興趣,本文多涉及了些。
下面再說說長樂洋嶼的云門寺。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無獨有偶,在東南之濱的福州長樂,也有一個云門寺~洋嶼云門寺
它位于長樂航城街道洋嶼村云門山上。云門山當地人稱鶴岡,其高百余米,山勢險峻,峭巖聳立。長樂云門寺的開山祖師為南宋愛國高僧大慧宗杲(gǎo)禪師,號妙喜(1089~1163)紹興十一年因不滿秦檜投降金人議和政策被誣陷褫(chǐ)奪衣牒,充軍到福建洋嶼,結廬于云門山修行數年,至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秦檜死后才獲赦恢復僧籍。紹興三十二年(1163年)孝宗聞其名召對,賜名“大慧禪師”,并御書“妙喜庵”三字賜之;乾道年間(1165-1173),孝宗賜額“石門箑”;淳熙初年里人鄭丞相昭先的父親應里族之請,舍園林為寺,為糾集云門法系,故將院名定為“云門寺”,鶴山也因此被稱為云門山。嘉定年中擴建寺宇,遂成規模。
現存的云門寺系明永樂十一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施金重建。整座寺院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格,古樸大方厚重。大殿為單檐懸山頂,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前有庭院,旁有朱子祠、文昌閣,左右鐘鼓樓均為攢尖頂。 清咸豐元年(1815年)亦重修。1986年4月29日,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門云門,云中之門。倘有閑暇,揣摩下這紹興、長樂二地的云門寺名,就感覺這個寺名起的好有禪意。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分出了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二是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云門寺則屬于禪宗,禪宗至初唐分裂為南北兩派,以北方的神秀、普寂為代表的“漸悟”派和南方的六祖慧能為代表的“頓悟”派,佛教史上稱之為“南頓北漸”。(注:南宗又分為五派七流。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云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七流或七宗。)
云門宗的祖庭(發祥地)在廣東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里的云門山下,寺名云門山大覺寺,公元923年由禪宗六祖惠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創建,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說到韶關云門山大覺寺,就需要提到虛云禪師。
虛云禪師,俗名蕭古巖,字德清,別號幻游。清道光20年(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19歲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次年依妙蓮(1824-1907)受戒。出家后勤修苦行,先后在諸多名山大剎參訪耆(qí)宿,研習經教,參究禪宗。參訪過陜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雞足山、安徽九華山等,朝禮佛跡涉西藏、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在陜西終南山結茅潛修兩年,后主持雞足山缽盂庵(護國祝圣寺)。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應滇、粵、閩軍政大員之請,曾移錫昆明華亭寺,住持鼓山,重興曹溪六祖道場南華寺。民國三十二年冬,規劃重興粵北云門山大覺寺。1952年4月離云門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會議,并被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是年,被聘為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10月13日,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
在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余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云禪師。
我相信,在中華大地,叫云門寺的,絕非只有紹興與長樂這二處。但就我而言,紹興與長樂的云門寺離我更近一些,更有親近感,它們其實處于虛實之間。紹興古城若耶溪畔的云門寺,雖只是文字里的千年古剎,但因了作家宋志堅的文章《云門寺紀行》以及度娘的娓娓道來而讓我對它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心馳神往;而長樂洋嶼鶴崗之上的云門寺,卻是我曾經造訪(2011.11.20)、眼見為實的云門寺。
人生走過半百之年。數十年來,走過的寺院觀堂、廟宇塔樓不計其數。對于宗教,我始終認為,它只是國家機器統治民眾的一種精神工具。統治階級允許它的存在與發展,自然是需要它對人民的思想進行控制;而廣大民眾需要宗教,是因為它可以滿足信教民眾的強烈好奇心、功利心、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愛的需要。而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這個時代,因為金錢至上,拜物主義的盛行,出于功利原因而信奉宗教的尤顯突出。現實生活里,常見到賺到大錢的土豪們捐款捐物,建殿筑堂,留下功名,受人景仰。不可否認,通過自身的努力,贏取錢財,拿出一小部分做個公益,純屬你的自由,只要這錢的來歷是透明干凈的。
但這世間,無奇不有,有相當一部分人賺到的錢是昧著良心的黑心錢,坑蒙拐騙的有之,強取豪奪的亦有之。而今,他們撒出這錢,大概是想用錢收買神邸,以求得心靈的好受與平衡。至于神邸是否原諒他們,天知道。這種人,我見過,也聽身邊的朋友們提到過。當然,有更多的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出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到寺院觀堂拜神許愿,之后,根據祈愿結果進行還愿,都是無可非議的。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有市場需求就有人投資,資金總是趨利的,至于設施的擴大、建造以及人員的配備都不是問題。在資本高度產業化的今天,國內的宗教也在明里暗里向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信仰,作為廣大民眾的精神家園,居然也可以賦予其價值幾何,甚至可以被承包,可以整體打包上市,開了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縱觀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從未有之,可以說,這已突破社會的基本底線。這究竟是國人的腦袋太聰明,還是國人的悲哀所在。
在當下,很多人為了賺錢會選擇去當和尚,因為它已經成為一種職業,一項工作。和尚平常可以喝酒K歌,談情說愛,蓋房買樓,娶妻生子。酒樓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沒有清規戒律的約束,為什么不去呢?只是,這種做法和現象,讓許多如我一般保留有陳舊觀念的人不禁然會幽幽問句:這是與時俱進嗎?
我去寺院觀堂,是以游覽為目的,走過路過,算是到此一游。隨手捐個香油錢,也僅是表個心意。而對于報紙上登載的、經過記者核實的救助人群,如輟學,如求醫,我更傾向于幫助他們,這類出資的錢遠大于香油的數額。雖然次數有限,金額很小,卻感覺很舒坦。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這種感覺。我奉勸那些有能力又有意愿捐贈的富有人群,朝著扶危濟貧、助殘救孤的方向多做努力,多修些學校馬路,多幫助些弱勢群體,投點錢為他們改善居住環境等等。同樣是做公益,這種方式方法遠比那種花大錢去蓋廟宇,搞什么法會、道場什么的來的實在,同樣也可以為自己贏得口碑。
以上是針砭時弊,胡說一通。還是回到云門寺的話題上來。
紹興的云門寺,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如此的輝煌。歷經兵燹戰亂,滄海桑田,時下的它,我已想象不出它的現在模樣。《云門寺紀行》一文提到,全寺只有二個和尚,規模很小,無政府撥款,全靠信眾施舍過日。好在二位僧人都還年青,又有學歷(住持清慧法師畢業于杭州佛學院),還有時間和精力來籌劃振興云門寺的事情,事在人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倘有機會去到紹興的云門寺,我會表示我的微薄之力。
↓? 下圖為紹興云門寺主持清慧法師
紹興與長樂的云門寺,同是縣級文保單位,但就目前情況,長樂洋嶼的云門寺在規模上要勝紹興云門寺一籌。
相對而言,就寺院觀堂等宗教場所,教堂與清真寺去的少,寺廟和道觀更多些,尤其是漢傳佛教的寺廟,那就更多了,因了它的大眾普及性,因了旅游景點比比皆是之緣故。盡管如此,我還是更喜歡古樸、清幽、小規模的那種寺院。只要它的歷史與宗教文化夠厚重夠深遠,在歷史上有傳說的就更有興趣。高大上的宗教場所,尤其是新建的,那是某些人的斂財工具,金玉其外,徒有外表,我并無興趣。
而像紹興的云門寺,單就它的“浙東唐詩之路之源頭”以及“蕭翼賺蘭亭”的傳奇和故事就已夠吸引我。作家宋志堅在文中說到,和道觀(龍瑞宮)相比較,他更喜歡云門寺;而我,若要在二個云門寺間做一個單選,我也更喜歡若耶溪畔的紹興云門寺。
期待著有機會,在某個春暖花開或者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再游紹興古城,也能來到若耶溪畔,對心中惦念的千年云門古寺作一次詳訪!
后記:
每次寫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習的過程。因為要上百度,查資料,查生僻字,查所用詞句是否得體,還要組織文章結構,下載上傳圖片,呵呵,忙的不亦樂乎!
因為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紹興的若耶溪,云門寺,云門宗,佛教南北宗(禪宗系),還有百年老和尚虛云法師(他還與鼓山的涌泉寺有關聯呢),以及與書法有關的智永和尚,辯才,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和《蘭亭序》失傳的故事。失去的是時間,得到的是知識結構的補充與更新。對了,還有嘗試用糖水APP進行編輯圖文,這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編輯工作。總之,收獲滿滿。
借著分享,也希望有機會閱讀到該篇文章的朋友,看過以后,也能有所收獲。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我,目前,沒有條件出外旅行,那就讀書寫作吧。讀書或者寫作,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個人素養。不是有人說:你的言行,藏著你靈魂的模樣。很真實,也很貼切!
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說明:
本文中關于紹興云門寺與長樂云門寺,以及虛云和尚的文字資料均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
聯系方式:809601707@qq.com
附件:作家宋志堅簡介
宋志堅,當代雜文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名宋百興。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黨政專業。1965年參加工作。1981年后歷任福州二化技校暨二化職工學校副校長、副書記,福建省經委副主任科員,《支部生活》雜志社編輯室主任,《文明建設》(后改為《文明大觀》)雜志副主編、主編,編審。1971年起開始雜文寫作。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雜文隨筆集《自豪與創新》、《大圣落選記》、《不倫不類集》、《鑒湖情書》、《打雜人語》、《老宋炒古》、《天下亂彈》、《老宋雜文》(上、下卷)、《老宋雜文續編》(上、下卷)、《難易居札記》(上、下卷),學術專著《雜文學初論》、《魯迅與紹興歷代名賢》、《雜文學概論》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