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鯨Media”(ID:jmedia360)
不同于動畫,不同于傳統圖書的動畫書是什么模樣?“動畫圖書館”又是什么?不久前的6月,一家做動畫書的公司“咿啦看書”宣布完成5000萬A輪融資,它的新產品“動畫圖書館”也隨之進入了教育圈視野。
“咿啦看書”項目由任暉于2013年在鄭州啟動,經過三年的研發后,相繼推出C端產品咿啦看書APP以及B端產品“動畫圖書館”,為兒童提供趣味性多媒體電子書閱讀體驗的同時,也為出版機構提供多媒體電子書制作工具以及數字發行平臺。
“我們的壁壘就是技術。”任暉告訴鯨媒體,“從用戶角度來說,目前咿啦看書是一個內容平臺類公司;從同行角度來說,咿啦看書的特色是技術和閱讀體驗;而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技術驅動型的公司。”
咿啦看書在技術開發的三年里經歷了什么?躋身教育圈,咿啦看書姿態如何?未來,它的“野心”指向何處?近日,鯨媒體專訪了咿啦看書創始人任暉。
三年技術積累,構架底層技術基礎
“這是我們的運營中心,剛開業,”在朝陽建外SOHO見到任暉的時候,他笑著說道。咿啦看書目前的辦公地點分布在北京、鄭州、杭州三地。北京作為運營中心,鄭州主要負責動畫書制作及動畫圖書館的線下銷售,杭州是研發中心。
2013年,任暉帶領另外三個小伙伴啟動了“咿啦看書”的項目。那時他還沒想到,從項目啟動到產品上線,經歷了三年。“我負責產品戰略規劃,另外三個小伙伴分別負責工具端的開發、閱讀器的開發以及動畫交互需求設計。”
任暉創業動畫書的念頭源于對美國一部分動畫書單本出現的思考。動畫書不同于傳統文字電子書,它需要大量的配音、游戲、動畫、交互等元素,“這些是孩子們成長的必要需求,他們喜歡生動、有趣的書,而不是那些僅僅把紙質書平移到手機端的電子書。”
任暉最早見到的美國動畫書是以APP形式展現的,一本書一個APP。開發一本書的時間在半年左右,每本售價6-18美金,當時產出的全部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大概有700多本。這種開發節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且效率低下,由此讓任暉有了開發動畫書引擎的想法。“做一個引擎,大幅降低這種書的成本,再大幅提升效率,這是我們最初的動機。”任暉回憶道。
“真正動手做了之后發現實在太復雜了。”對內容產品來說,動畫書底層技術的構架需要攻克三個部分:文件格式、閱讀/播放器、制作工具。這三部分技術也是構成音頻視頻、電子圖書的基礎技術。在研發過程中,陸陸續續有60位工程師加入咿啦看書的團隊參與技術開發。
目前“咿啦看書”團隊已經有100多人,研發與制作人員的數量各占到百分之三四十。相比2013年時孤獨的研發技術部門,現在的咿啦看書已經擴展出了版權、運營、制作、媒體以及線下銷售團隊。
研發的三年中,支持團隊的資金基本來自融資,“我告訴投資人兩點:第一,電子化圖書是不可逆轉的一種趨勢,而這一代孩子是在觸屏時代下長大的,拿到手機平板只能看,不能觸點滿足不了需求,這是數字出版界的共識;第二,2013年市面上有此類產品,但非常少,原因在于開發周期特別長,技術門檻高,我們對自己的核心技術壁壘有自信。”任暉現在說起來,語氣仍很篤定。
而投資人關心的“父母會限制孩子玩手機”這一阻礙因素,在任暉看來,并不是問題。研發時,任暉也做了市場調研,絕大部分父母認為應當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的時間,而不是完全杜絕孩子使用。同時,咿啦看書APP也加入了視覺保護設置以及時間控制設置,到一定時間APP就會啟動時間報警。
在2013年到2016年研發期間,咿啦看書完成了天使輪及Pre-A輪的兩輪融資。“中間也融資中斷過,三年里大概斷了兩次,”任暉坦言,“實際上啟動之后融資會很快,主要是當時比較樂觀,啟動的有點晚。得出的經驗是,融資一定要六七月份之前就啟動。”
任暉戲稱,當時融資中斷的那兩個月,公司小伙伴都在學曹操“望梅止渴”,但值得慶幸的是沒有人離開,“也與我們的產品信念和公司文化有關。”研發的三年時間,不僅要熬過開發成果出爐這一黎明前的黑暗,還要拒絕“放棄的誘惑”,“我們想降低成本,想提高效率,必須要做復雜的工作。確實很著急,看到市面上的盜版產品更著急。”
“還好我們堅持下來了,做完之后才會發現它的附加價值。無論是品質還是版權,我們從來沒有突破我們的底線。”任暉說。
咿啦看書現在擁有C端產品咿啦看書APP以及B端產品“動畫圖書館”,在為兒童提供趣味性多媒體電子書閱讀體驗的同時,也為出版機構提供多媒體電子書制作工具以及數字發行平臺。
“從用戶角度來說,目前咿啦看書是一個內容類公司;從同行角度來說,咿啦看書的特色是技術;而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任暉這樣向鯨媒體介紹咿啦看書。
面向C端:咿啦看書APP培養用戶付費習慣
經過三年的底層技術構架,2016年8月份,咿啦看書APP正式上線。
打開咿啦看書APP,伴隨著一段歡快的音樂,映入眼簾的畫面是一幅色彩鮮艷的森林小火車行駛圖。小火車的一節節車廂是不同的版塊,形象設計非常別致:有五彩城堡的書城,有皇冠房頂紅色帷幕的“會員書店”,有星星尖頂的繪本屋……還有“咿啦推薦”、“咿啦新書”、“五星好評書”等車廂。
“左邊大樹的樹洞是書房,里面是用戶看過的圖書。”任暉給鯨媒體演示道。書房中可以看到孩子已下載的、最近閱讀的、已購買的圖書,書本都放在一個個依托在樹枝上的鳥巢里。
右邊大樹上掛著一只貓頭鷹和一塊花朵形狀的小木牌,這其中也“暗藏玄機”,貓頭鷹點開其實是孩子的用戶信息,包含名字、性別、閱讀數量和閱讀時間等,最多可以添加三個孩子的信息。花朵形狀的小木牌則是為父母設置的,根據界面的顏色提示設置,確認家長身份后,可進入家長界面。在此界面中,家長可以設置孩子的視力保護提醒時間,從不限制、20分鐘、30分鐘到40分鐘、60分鐘不等。
“隨著九色光的閃耀,一只美麗的鹿忽隱忽現。她,就是九色鹿……”任暉打開了書城中的《九色鹿》,故事以一頁頁簡單動畫的形式呈現,配有圖書文字及朗讀聲音。點擊畫中的人物形象,角色會依照劇情做出搖頭、交談等動作,并念出臺詞。用戶可以自己控制播放頁面翻頁。
“從編輯到動畫設計、制作到配音,都是由各個團隊協作完成的。當然是基于原繪本之上”任暉解釋道。
原作繪本主要來自各大出版社的合作授權,現在咿啦看書已與3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任暉透露,今年合作出版社預計會突破五六十家。除內容授權外,咿啦看書也會與各出版社開展聯合活動,如買紙質書送電子書,線下地推宣傳等。與出版社合作時間三到五年不等,購買圖書版權數量也不等,“優先找資源繪本,頂級優秀圖書可能一本一本的買,有些可能一批一批的買。”圖書選擇共有17個品類,諸如科學、藝術、國學、神話等等。
目前APP中約上架400本圖書。咿啦看書平均每天可開發三本動畫書。據任暉介紹,除效率提升外,相比三年前,咿啦看書自主開發的引擎讓整個制作成本降低了至少95%。目前一本書的制作成本在2000-2500元之間。
咿啦看書APP中的動畫書包含免費體驗圖書與收費圖書,收費圖書價格最低為0.99元,最高為3.99元。用戶進行閱讀時,可以單本購買,也可以購買包周、包月、包年會員。“周卡賣一分錢,相當于免費,只是讓用戶培養支付習慣,”任暉介紹道。月卡會員價格為29元,年卡價格為240元。
上線不到一年,咿啦看書APP的下載量已達到100萬,付費會員的比重大概占到20%,單本購買仍占多數。
“動畫片連續播放,節奏很快。而動畫書節奏很慢,孩子可以停頓每一頁進行觀看思考,加上動畫書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進行交互,這是單純的動畫片無法實現的,”說到與傳統動畫的區別,任暉說道。
任暉最后遞過來添加了新功能的APP,其已經可以實現鏡像功能,用戶從頁面圖書中鏡子的位置,可以看到真實的自己;對著手機端口吹氣,頁面上的風車感應到空氣的流動,就會隨之呼啦啦旋轉起來。“這都是閱讀體驗的需要,雖然是很小的功能,也開發了三個月,不久新版APP就會正式推出,”任暉接過APP說道。咿啦看書目前正在開發父母版本,預計今年10月份上線,“會添加講解,引導父母去選書、下載。同時會增加親子閱讀模式。”
延伸B端:8個月研發上線“動畫圖書館”
今年6月,咿啦看書宣布完成5000萬元A輪融資,同時發布了最新研發的硬件產品“動畫圖書館”,該產品主要面向幼教機構、幼兒園、圖書館等B端用戶。動畫圖書館的實體是一個長方體的移動存儲盒,僅重21克,里面集成了動畫書資源和閱讀器,適用于一體機、電子白板、個人PC等Windows終端設備。
“‘動畫圖書館’通過全國各地招代理商的方式推廣,每個城市招一個合伙人,”任暉一邊說,一邊打開了安裝有“動畫圖書館”的教學一體機,畫面中是一只站在夜色中的貓頭鷹,旁白講述著:“森林里靜悄悄的,只有一只黃褐色貓頭鷹,時不時地發出灰唷的嘆息聲……”
鯨媒體了解到,“動畫圖書館”有三種閱讀模式,機構或幼兒園在使用的時候可自主選擇,使用自動播放、手動播放或是教學模式。自動播放時,動畫及聲音可以自動展示;手動播放則可以隨時停頓畫面及聲音。與咿啦看書APP類似,手動播放模式的交互也通過點觸屏幕形象來實現。
而教師切入教學模式后,屏幕會變成靜止的畫面,教師可以針對畫面上的內容與孩子提問交流。以啄木鳥為例,當老師需要給孩子講解什么是啄木鳥的時候,點擊“小貼士”,畫面側邊便會隨之彈出關于啄木鳥的解釋。
“動畫圖書館”具體內容有小班、中班、大班三類,根據圖書不同的復雜程度來匹配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依據是教育部針對3到6歲兒童的閱讀指導綱要,然后編輯部門來進行分類和編寫,確定適合不同年齡的圖書分類。”每一本圖書內容上都會有教學小貼士,內容也是由咿啦看書團隊編輯。
任暉說著點開了一個大班分類中的繪本頁面,黑色的背景上是三個幾何圖形,各為紅色、黃色、藍色。旁白的女聲慢慢講述內容:“也許,最初的顏色只有紅色、黃色、藍色;也許,只有形成形狀……”
“這本書針對大班的孩子,哲理性就比較強,”任暉選擇返回主菜單說道。最初咿啦看書團隊去幼兒園做APP推廣的時候,家長反映手機屏幕太小看不到內容。咿啦看書團隊便把內容放在了大屏幕上,但由此也產生了問題,比如說大部分屏幕都是Windows系統,網絡環境很差時無法使用。基于此,團隊便開始研發“動畫圖書館”,研發過程歷時8個月,于今年6月正式推出。
“動畫圖書館”的售價為1980元,購買之后B端機構會獲得一年的使用權,這一年中可以通過聯網下載來持續更新內容,而“動畫圖書館”本身使用時為離線模式,無需連接網絡。
截至目前,“動畫圖書館”已進入25個城市,2000多所幼兒園,預計今年年底突破100個城市,達到6000所幼兒園。
目標明確:做有“野心”的動畫書平臺
咿啦看書現在針對的用戶是3-8歲的兒童,任暉表示,未來咿啦看書會擴展覆蓋到年齡更廣的青少年用戶。不久前,咿啦看書與牛津大學出版社簽約達成了合作,下半年咿啦看書將會著手開發一款面向3-12歲的英語閱讀類產品,估測明年上半年上線。“整個發展方向要擴展到K12領域,只不過內容展現方式不一樣。引擎應用領域很廣泛,將來可能還會涉及到漫畫,甚至是數理化科目等。”
咿啦看書的成本來源主要是人工費用、帶寬服務器及版權費用,版權費用大約會占到整個成本的30%。任暉預計今年下半年咿啦看書可實現盈利。
有沒有想過在產品中加入VR應用?任暉思考片刻后說道:“會有那一天,但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第一是基礎設施不夠成熟,第二是要有開發引擎才能做這個項目。”這也是他十幾年創業經歷積累的經驗:基礎設施成熟后,才能投入做內容。
2005年,任暉辭去了公務員工作,那時互聯網行業風向標是“流量至上”,任暉便抱著做互聯網流量的純理想化想法開始創業,但商業模式不清晰,基礎設施不完善,只得中斷。積累了經驗,任暉第二次創業,把重點放在了公司盈利上。到如今的“咿啦看書”是他第三次創業,結合了前兩次的經驗,“既有理想又有模式,”任暉笑言。
“付費內容目前大概有視頻、音頻、圖書這三類,當然還可能有一些付費文章或訂閱之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屬于圖書類付費,無非是碎片化還是系統化的付費,”任暉沉吟片刻,向鯨媒體表述了他的理解,“整個內容付費有成本與趣味這兩大門檻要解決。如果一個公司在獲取成本上有優勢,它就能以量取勝;如果一個公司在趣味性上有優勢,他就能以質取勝。”
在任暉看來,單一從事內容生產的公司都是有風險的,因為保持持續性的關注很難。內容生產商需要非常強大的內容創作力與創新能力,這是又一難點所在。平臺類機構的內容品類則很多,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喜馬拉雅。自己做一款單一內容的風險很大,因為無法保證自己的產品會獲得用戶的持續喜愛。但平臺就完全不同,用戶不喜歡這一款內容,可以選擇另一款。“所以我們堅定不移地一定要做平臺,要做自己的平臺。”
“我們的壁壘就是技術,”任暉坦然地道,“第一步咿啦看書會逐漸開放我們的工具,讓出版社自己做動畫書,再到咿啦看書的平臺上進行銷售,我們拿小頭分成。類似于淘寶,不過我們更有趣的地方在于,淘寶上的東西在哪里都可以賣,利用咿啦看書的技術做出來的產品,只能在咿啦看書平臺上賣。”
平臺包含內容繁多,良莠不齊,如何保證內容質量與自己口碑?
任暉停頓片刻道,動畫書質量可以審定,但內容的偏好與價值是由市場及用戶判斷的。“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權衡分析一個東西的好壞,本身就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由市場來調節,好的東西大浪淘沙,不好的東西自然會被市場淘汰。做內容的公司有自己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優勢。但是如果做內容平臺,就不能有太多自己的價值傾向。引導用戶價值觀,這不是做內容平臺的思路。”
“對平臺來說,最重要的仍然是技術。咿啦看書現在是一個平臺的雛形,隨著未來2到3年時間的耕耘,會更成熟。”任暉描述咿啦看書的現狀時說道。
除上線咿啦看書父母版及“動畫圖書館”突破6000所幼兒園外,咿啦看書團隊的目標是今年年底付費用戶達到將近100萬的規模。“我們其實不太在乎下載用戶數量,更核心的還是付費用戶。”
末了,說到當前被教育行業提及最多的“大數據大智能”,任暉說道:“咿啦看書將來會以智能推薦的方式推出契合用戶興趣愛好的個性化閱讀內容。我們也會深度挖掘個人用戶的閱讀數據,展現一個人從兒童時期到青少年時期的閱讀過程。因為家長太想知道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讀什么書了。”
(咿啦看書創始人兼CEO任暉)
鯨媒體(www.jingmeiti.com)是一家面向教育產業的專業媒體,由行業、資本、媒體等各領域資深人士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