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英語母語的科研人員,在英文寫作中遣詞造句的時候總是很難做到得心應手。對平時缺少訓練的新手,用母語打草稿之后再翻譯成英文也是一個常用的手段。但由于中英文的邏輯方式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導致表達不夠準確以至產生歧義,往往無法達到一些英文期刊的要求,結果是給審稿人或者編輯要求重新修改,比如一個比較常見的審稿意見是說語言還需要提高,最好能有native的同行幫忙校對一下。更郁悶的結果就是因此而被拒稿。同樣是辛辛苦苦地做計算,泡實驗室得到的結果,如果僅僅是因為文章表達的問題被拒,那就實在太可惜了。為使文章得以順利發表,要不是自行以英文寫成論文后,再求助于在國外留學的朋友或是專業的論文編修公司,就是以中文寫成后,直接找專業學術翻譯服務譯為英文。不要以為這個事情只是發生在非英語母語的科研人員身上,以英語為母語的研究人員,也常常需要專業的英文編修和審閱服務。
論文英語潤色 本身就是一種技術性強的工作。就學術論文的寫作來說,用語遣詞、文章結構邏輯、內容與術語、參考文獻等都有比較嚴格的規范,不是說會用英語的人就可以做好這項任務。有個同事就曾經嘗試過編修服務,用完之后還覺得挺滿意的,聊天的時候還總結了幾個編修服務的好處:
首先是更容易給編輯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因為自己的寫作能力不是很強,對比編修前后的文章,差別還是有的。特別是不少小細節的語法錯誤給挑了出來,整個文章看起來舒服多了。投稿的時候信心也是比較足的。
投稿前經過專業編修的文章,也可大大節約編輯,審稿人的時間。避免文章反復發回修改同時也節約了作者的時間,加快了文章發表的進程。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節省了不少反復修改文章的時間,而自己可以將更多精力集中在科研本身。當然也是可以讓其他的同事來幫忙校對的,但問題是大家都很忙,時間也都是很寶貴的,經常打擾到別人就不好了。
而且寫作經常是這樣的,自己可以看見別人眼中的微塵,卻無法看見自己眼中的橫梁。自己文章里的錯誤往往看好多次都看不出來,但是別人可能一眼就瞄出來了。多一雙眼睛用批判性的觀點來看文章,更容易看到其中的不足或是可彌補之處,讓論文構思更加的完整和縝密。
英文編修、論文潤色并非只有我們非英文母語的研究人員才需要用到的,也不是對于英文較弱的人的一種“歧視”或者“偏見”。更是一種有效社會分工的方式,讓科研人員可以跟集中精力去做研究,而把文章校對的事情交給更職業的人員去完成。既可以幫助作者清晰準確地表達出文章的原意,確保文章在內容、語法、結構和邏輯上的準確性,使行文流暢,同時也節省編輯和審稿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