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看這本《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我被深深吸引。并非是簡媜老師的文筆優美,也不是她手寫原稿的毅力,而是書的內容徹底擊中了我。
想起多年前,我的外公因病離開人世,忙于工作的我竟然錯過了見他最后一面。事后我常為這件事后悔傷心。
外公生病多年,但我從沒意識到他會離開。就像少年渴望長大一樣,幼時覺得遙不可及的青春,嗖的一下就來了,除了手足無措,還有些緊張不安。
從來沒人告訴我,在外公尚在人世時,我應該好好和他告別,以免這樣的遺憾伴隨終生。
這本書,正是從社會老齡化的角度,剖析了我們要如何面對老年生活,如何讓自己不帶遺憾地離開。
書中說,當你終于退休卸下工作的擔子,人們為你慶祝為你歡呼,卻沒有人告訴你,你即將踏上的這條路,是和工作時完全不一樣的道路,路上將會有三位大神等著你:變老、疾病和死亡。
你以為是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可晚年并非想象中的平安無虞。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對年老帶來的生活不便、疾病纏身和死亡臨近。
所以有人驚慌失措,有人倉皇逃離,有人萬念俱灰。
身邊的老年人很多,跑步時,看見河邊滿頭銀發一個人去買菜的婆婆;公園長椅上,佝僂著身子坐著望向遠方的老者。
很多時候,看著他們無力的雙臂和空洞的眼神,會徒然生出一絲悲憫。如果有一天,我行將就木,風燭殘年的軀干下,生活是否也如此這般疲憊乏味?
0 2
想要老年生活不是蒼白無力地等待生命消逝,不以年齡設限,良好的心態,長久的興趣和自我價值呈現是四個重要因素。
60歲,70歲,聽上去多么蒼老的年紀,可是,這取決于你怎么看待年齡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自我封閉、頹廢墮落,哪怕他只有20歲,也是一副垂垂老矣的軀殼。
一個80歲的老翁,對世界充滿好奇,想要去探索從前沒來得及去發現的新世界。他的心里,其實住著一個20歲的少年。
所以,78歲的摩西奶奶可以拿起畫筆,完成人生第一幅畫。她在畫架面前笑成月牙的雙眼像少女一般迷人。
摩西奶奶100歲時,日本一個叫渡邊淳一的年輕人問她,該不該為了自己熱愛的寫作而辭掉外科醫生的工作?
她回答,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后來,渡邊淳一成為享譽世界的作家,出版了《失樂園》、《光與影》等50多部長篇小說。
摩西奶奶不讓自己成為老齡的奴隸,還激勵著其他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老人,真的讓人敬佩和喜歡。
在智慧的老人身上,一股流動的生命激情,正在沖刷著年齡這個所謂的界限。
0 3
心態好的人,年輕時活得積極,總是看見機會和希望。年歲漸老,也一樣覺得生命充滿未知的樂趣,會用自己全部的熱情去珍惜寸寸光陰。
他不會因為陰天就心情沮喪,不會因為計劃臨時改變而焦慮不安,也不會因為別人一句批評責備而氣惱埋怨。
心懷豁達的人,從不杞人憂天,只會用樂觀的態度享受當下發生的一切。
所以,外出逢雨,蘇軾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郊外迷路,王維說:“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與友人送別,王勃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古人尚有這樣的胸懷氣度,我們也應如此。
積極平和的心態讓人保持朝氣和活力,讓自己活得更加灑脫自如。
日本有一種特殊體裁的詩叫川柳,只有17個音節,類似我們的打油詩。老人們發表的川柳叫銀發川柳,從一定層面上映射出老人們的心態。
比如78歲的大有寬子寫:“心怦了一下,還以為是愛情,其實是心律不齊。”
71歲的村川清嗣說:“白內障手術后,看到自己的老年斑和皺紋,嚇了一跳。”
還有61歲鈴木信子的“當初發誓共白頭,你禿了頂,我染了頭。”
詼諧的自嘲,無所顧忌的表達,談笑自如的背后,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不因年老、疾病、身體、處事等改變而唉聲嘆息悲鳴不已。
0 4
某一天,當你發現自己楊柳細腰失去了曲線,黑發變成了銀絲,飽滿的肌膚如同皺巴巴的作業本,再沒有身體的哪個部位讓你感受到青春和美,你要怎樣接受這一切。
你可以選擇注射肉毒桿菌,死死抓住那表面的光鮮;你也可以坦然一笑,說自己終于變成了智慧老者。
其實,皺紋并不可怕,每一條皺紋都有力量。只要年輕時你曾為此而努力。
比如小時候鐘愛舞蹈的你,把跳舞變成自己終生的愛好。熱愛徒步的你,把徒步養成一種恒定的習慣。
興趣是我們抵擋這冷酷歲月最好的寶劍。尤其是到了老年,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像年輕時一樣自由,一個長期培養出來的興趣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愛好下棋,每日和棋友相約殺上幾盤。愛好跳舞,每周固定時間去舒展身姿。愛好寫字,每日午后揮毫潑墨,把自己當作書法高手。
一次在咖啡廳,聽到鄰座兩位老人聊天。一個問另一個在忙什么,對方回答,每周一三五要去跳舞,每月底要去演出。所以要出來喝茶都得提前約。
前者回答說,你年輕時就跳舞,這么多年不累嗎。我怕身體吃不消,還是每天在家呆著好。
接著就聽見跳舞的老人勸在家的這位,要有自己的愛好,和朋友們多交流,生活才更有意思呢。
我轉頭去看,那位跳舞的老人,面前放著一壺玫瑰花果茶,面色紅潤,目光有神,不像是退休下來的老人,倒似一個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一般。
因為有自己的興趣,你不會將全部精力放在下一代身上,也不會一個人目光空洞地數著時鐘度日如年。豐富的生活讓人生充滿樂趣,讓生命在任何階段都能開出花來。
你看,老年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苦悶,年輕時有趣的人,年老后一樣活得豐盛。
簡媜老師在書中說,那些年少時就不愛學習的人,到了老年并不會變成一個智慧的老人;那些結婚后總是吵吵鬧鬧的夫妻,到老了也不見得會和睦相處。
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在成年時期就已固定。想要自己老年后心懷熱烈,豁達通透。那么現在的你就得做個滿懷熱忱,自信開朗的人。
0 5
生活中,一些老人總覺得活著沒意思,行動不便生活不自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價值感歸屬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從童年時期一直伴隨我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價值感帶來的滿足和喜悅會讓我們對生命充滿敬畏,對生活充滿期望。
看過一部真實故事改變的電影《你能原諒我嗎》,講述一位才華橫溢的傳記作家Israel,患有社交恐懼癥和自閉癥。常年酗酒和寫作的她,和一只貓相依為命。
她本是有名的傳記作家,年輕時她拒絕參加書迷見面會,拒絕出席商業活動,拒絕熱點題材。
最后,Israel陷入危機,作品銷量慘淡,雜志社的工作也丟了,最窮困的時候,她不得不賣掉自己珍藏多年的赫本手寫簽名信。50多歲的她感受到生活沉重的打擊。
失落的她去小酒館買醉解愁,碰巧遇見一個和她一樣的孤獨患者Jack。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們成為彼此的朋友。
Israel開始模仿名人的口吻寫信,這些書信騙過了眾多的鑒別師和收藏家。書店老板讀著信件的內容,情不自禁拍手稱贊時,Israel強忍內心的歡喜,感到無比滿足。
兩年里,她偽造了400多封知名作家的簽名信。
在這個過程中,她獲得了金錢,更重要的是她重新獲得價值感。雖然這種感覺是依靠她偽造信件得來的。
故事的高潮是,FBI下了傳票,Israel被列入交易書店的黑名單。而此時Israel有了更瘋狂的想法,她讓Jack代替她去販賣信件,她自己去博物館盜取信件真跡。
法庭上,Israel對一切坦然接受,價值感帶來的滿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讓人不惜偽造、犯罪也要去嘗試。
0 6
初中英語老師告訴我,我們每過一天,都離死亡更近一點。當時毫無感覺,我的人生才剛剛啟航,離終點遠著呢。現在越發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
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既然總有一天要離去,那就平靜地接受,優雅地離開。
在年老這條路上,我們最后繞不過的話題是死亡。雖然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是死亡是可怕的、不好的。所以我們拒絕談論死亡。可正是這樣的避而不談,導致了更多悲劇的發生。
你看家里,年邁的老母每日看見照片就哭訴 ,要是你爸在就好了。哎,當初怎么就沒想到讓他換家醫院治療呢,他在那個世界一定會埋怨我的。
女兒回答說,媽媽,爸爸也希望你身體健康,好好生活。聰聰,去和外婆玩吧。
孩子拿著自己的積木作品飛奔過去,遞給外婆。好不容易讓老母開心了。她突然思路一轉,你爸最喜歡聰聰了,要是他在的話,能看到聰聰長大多好啊。
就這樣,一天這樣的話題要重復十幾遍。
要是,我們在死亡還未至時,就能平靜地談論死去以后的事情和安排該有多好。
中國人尚不接受生前告別儀式。但是一家人坐著,好好聊聊死亡,那些從未說出口的愿望,那些對對方的感恩,那些將來的期望。全都坦誠相告,即便某天走了,也不再留有遺憾。
好好道別讓我們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加倍努力去生活,走好生命盡頭前的每一天。認真向彼此道別,這真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
生和死,不過是一段旅程相隔。走到盡頭,回望來時路,才知道哪些是不該,哪些是不要,哪些是不必。
當我們平和地接受變老,坦然地看待死亡,我們就得以知道,該要如何看待生這件事。
人生最后一課教會我們認真面對當下,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向死而生,是一種智慧。
-END-
文/月如悠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