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公司大小,創造一款產品,相對來說資源總是有限的。即便是大公司看似有很多資源,但他的產品承擔的需求也越多,需要投入的資源也要更多。資源有限,而功能需求是無限的,甚至需求是有分歧的。因此需要整理需求,分析需求,排優先級,甚至砍掉需求。
范冰冰說「我能經得住多大詆毀,就能擔得起多少贊美。」在互聯網創業產品更加如是,好的產品要讓一半人尖叫,一半人離開。一款國民應用比如「微信」「淘寶」等,好似沒有個性,但絕不是小產品效仿的榜樣。因為他們發展到這個階段,產品特性已不重要,他們成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成為用戶無可選擇的選擇。
而創業產品只有靠某個方面做到極致,才能俘獲用戶的心。資源有限又要做到極致,必然要有所取舍。找準哪一個是你一定不能放棄的,就放棄其他的吧,你的資源是有限的,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想方設法解決那個你一定不能放棄的需求和功能;盡快解決那個你一定不能放棄的需求和功能;每天都用24小時去想那個你一定不能放棄的需求和功能。
互聯網創業初期的產品,既然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那也就要求產品懂得選擇用戶,「跨越鴻溝」說在初期有產品嘗鮮者,這批人最終會帶動主流市場的實用主義者。
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即便都是產品嘗鮮者,哪一個嘗鮮者才是你真正的用戶,也是需要判斷的。電商誕生之初,接受網購的用戶就是產品嘗鮮者,但即便都接受網購,有人還是喜歡便宜的,能有更多豐富品類選擇的平臺,有人卻喜歡保證正品,送貨快的平臺。
創業者要結合自己本身的優勢判斷自己的產品往哪個方向發展,服務好哪一個類型的產品嘗鮮者,讓他們尖叫。提起某一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的產品,即便這一類型的用戶可能目前不在乎這一點,但他們可能推薦給別人使用,或者自己用過一次后就會驚呼原來這么棒。
今天迫于資源有限,專注于某個功能,專注于某塊市場,放棄了某塊市場,不代表永遠放棄某塊市場。今天這塊市場被別家搶占了,不代表明天不能被搶占回來;今天這塊市場被別家搶占了,不代表未來必須要搶回來這塊市場。也許未來這塊市場也已經過時了,需要有新的模式去顛覆。
以上,雖然我這樣說,也相信這是對的,但如何將這些理念運用到具體工作中,是另外一個課題。因為在具體工作中,感覺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無法實施。因為團隊合作的,因為技術實力的,因為短期業績壓力的。創業是比難更難的事。
-------
近期推薦文章:
《一年完成四輪融資,來看“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里的九死一生創業路》http://t.cn/R4yCXe3
《淺談領導力之 - 乾坤獨斷還是兼聽則明?》http://t.cn/R4yCS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