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心中的風水寶地寧洋村,他坐落在龍嶂山下,屬武平縣巖前鎮管轄,全村有葫蘆橋和洋背嶺兩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578戶2355人,黨員70人。全村共有耕地1114畝,人均耕地0.43畝,全村山林面積17865畝。
寧洋村有何仙姑之父何大郎千年古墓,文化底蘊深厚,何仙姑父女在此開基創業歷史悠久,每年何氏后裔到村祭祀古墓的活動十分頻繁。此地對港澳臺、浙江、廣東、江西等何氏人文均有影響、有王氏神奇的“葫蘆地”人文影響亦廣、還有寄子嶺傳說:相傳,古代寧化有一對年輕夫妻結婚多年不孕,翻山越嶺到巖前獅巖求助何仙姑。仙姑給其中草藥服用,回去后就有了身孕。第二年產一男孩,全家高興萬分。為了感謝何仙姑,在孩子周歲時,夫婦倆背著著小孩到南巖石洞(巖前獅巖)朝拜謝恩,孩子背到離獅巖15華里要翻過一座大山時,夫婦倆想歇一歇,發現孩子全身發紫氣絕而亡,夫婦倆大哭一場后,決定把死亡的孩子寄托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下,用樹葉遮掩好,繼續趕路到石洞叩拜何仙姑。到后何仙姑卻問:“你們的孩子呢?”夫婦倆不敢作答已經死在半路上的實情。何仙姑看他們有難言之隱,早知了幾分。便吩咐他們趕快回去看孩子,孩子正在路上等他們去抱。夫婦倆聽后半信半疑,何仙姑又催他們趕快去。,這夫婦倆一離開,何仙姑即做法將這孩子救活了,待夫婦倆趕回到寄放孩子的地方時,看到活潑可愛的兒子,趕緊上前抱入懷中。從此,這山就被當地百姓稱這“寄子嶺”,直到今?!?/p>
然而在這個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古村里還有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建筑:“大夫第”,該建筑為清朝年間所建,三堂出水,土木結構,高大雄偉,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
“大夫第”顧名思義是士大夫的宅第,主人不是“平民百姓”。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 “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但是,那時候的“大夫”,是包括“蔭封”和“例捐”得來的“名譽官職”在內的,很多不是正職官員。在專制時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體制下,一個人當上了官,父母兄弟以致叔伯、祖父母都可以受封。有的人雖當了官,但品級較低,也可以通過“例捐”或“受封”得到較高的“榮譽品級”(即沒有實際權力的“散階”),很多“大夫”就是這樣得來的。
據說這座大夫第是鐘子恩父親所建,堂內裝飾豪華,每扇墻壁有當年的藝術畫清晰可見,屋頂頂梁、木柱上都還保留著當年雕刻師留下的精美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