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這些言論:
小孩學東西要對學習有好處的,最好能一學就能提高分數的;
自己與人相處,必然要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比如看中別人的資源人脈,圈子……
他們認為,告訴他們可有可無的細微的感受,不如告訴孩子如何精明,
怎么更快提高分數,怎么更容易找個好工作,怎么讓自己獲得好處,怎么不吃虧。
有的家長教小朋友,在集體中,在拍照時,要永遠站在前面,站在中間,這樣老師才會注意到你,把更多精力放在你身上;
似乎站在旁邊和后面的,只能作為背景陪襯。
這一點上也許我家孩子是不積極的,不管是學校排隊,還是興趣班,還是拍照,我家經常是任由別人擠在她前面,老師安排在哪她就在哪。
一 .精明的孩子就學得好嗎?
我曾經在舞蹈課上看到一個女孩子,第一節課排位置,當多數孩子或本能、或被暗中教育往中間擠的時候,她安靜的往后退,直到門口。
老師好不容易把中間一團的孩子安排好站位,輪到她,自然的被分在后面一排最角落一個,其實要按照身高的話她本該不是。
那女孩也并沒在意。即使在靠門口的角落,她依然認真跟著老師做動作,
不會因為旁邊大人的走動說話,時不時的有人開門進出而分心。
她的媽媽對此看在眼里,不露聲色,似乎給了孩子一抹贊賞的眼神。
后來她是班里學的最好的其中一個,不管環境如何嘈雜,一個心能靜下來的人是不會被打擾的。
媽媽的態度對孩子才是影響最重要的,你發出的抱怨就是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事后那位媽媽說:一個舞蹈班里,總有人站旁邊有人站中間,如果大家都不想靠邊的話,那就我家孩子來吧。
但真正上臺表演,除了身高,主要還是看舞技的。
一個希望孩子精明不吃虧的家長,我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誰都想孩子少都彎路,比他人出色,少受到一些復雜人際圈的傷害。
但這世上有永不吃虧的人嗎?學習的專注力,不是一個位置所決定的。
如果心不在焉,就是在老師眼皮底下,也會東張西望;
如果心無旁騖,就是在鬧市里也能心靜如水。
認為讓孩子搶占中間位置就是有利的話,那僅僅是大人的一廂情愿。
不如順其自然,即使在不起眼的角落,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平靜心態,鍛煉自己的專注力和平常心才是正事。
二 .精明的孩子就能更快樂嗎?
女兒學琴期間練琴自覺又勤快,獲得了很多券作為獎勵。有一次她高興地拿著積攢1年多的券到培訓中心兌換小禮物。
才五六歲的年紀,對各種精美的小貼紙特別喜歡,她剛好看到那有很多好看的貼紙,高興地說我要換這個。
旁邊的一個大人脫出而出:“哎喲喂,你能不能有點出息,換個有用的東西撒,看這上面大的公主娃娃啊”。
她是開玩笑似的說,因為她知道女兒有很多很多券,認為換大的玩具更劃算,當然這確實是。
作為大人正常的思維肯定換大盒的玩具好啊,那種外面賣一塊錢的貼紙有什么意思。
可是,小孩的想法是不一樣的,首先他們的身高,視線只能看到第一排最下面的玩具,上面的得站遠了使勁抬頭才夠的著看;
其次重要的是,他們第一眼看到的也是最喜歡的,就想要,沒有再多的心思想看其他的了。
不像我們大人,經常左顧右盼,吃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有時還顧此失彼。
我叫阿姨打開玻璃柜門,讓她自己挑了喜歡的貼紙圖案,又拿下幾個娃娃給她挑選認為好看的顏色。
她拿著這些小玩意,回到家愛不釋手,一個勁地說謝謝媽媽給我這些好看的玩具。
我說這是你的努力換來的,又是自己挑選的,不用謝我呀。她心里美滋滋的。
在這個年紀,有的小朋友知道媽媽是為自己好,會很難拒絕媽媽的安排,又怕說了真話大人會責怪。
如果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小禮物,心里多少是失落的吧。
而懂事的孩子寧愿把這失落感深藏在心底,自己消化,也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述求。
告訴孩子凡是要精明計算的媽媽,能如愿培養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嗎?
我看未必,結果很有可能是一個隱忍的沒有主見的孩子吧。
很多人說小孩子知道什么,當然要我幫她選了。
但你幫得了一次兩次,能幫一輩子嗎?
你只幫他做出選擇的結果,而不告訴如何選擇,該權衡利弊對錯,還是只遵循自己的初心?
總有一天孩子會慢慢長大,當他們需要幫助,而你有心無力的時候,只能對著眼前的困難唏噓不已。
而孩子已經變成習慣聽命于你的小兵,沒有了你施布號令,他舉步維艱,不知所措。
我們平時說要尊重孩子,把他們當做“人”來看待,就是要多給他們選擇的自由,允許有犯錯誤的權利。
至少在玩具上,他們是最有自主選擇權的。
只有真正得到尊重,獲得自由的孩子,才會學會怎么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在人生的種種選擇上,游刃有余,由心出發,做出最佳判斷。
凡是喜歡給孩子做主,灌輸成人思想觀念的家長,自認為是聰明的教育,
也許能很容易培養一個精明懂事的孩子,
但因為太過刻意,急功近利,使他們體會不到做自己的快樂。
三 .精明的孩子就成人生贏家嗎?
想要孩子精明的媽媽,表面是希望孩子聰明伶俐,實際做的是處處插手孩子的生活,最后培養出的孩子有可能是:思想有惰性的,行動簡單粗暴的。
我的一個親戚家就是這樣。A的母親是出了明的精明,在財務局做了一輩子的會計,工作上精打細算,生活里算計得失,好事往自己身上攬,說話滴水不漏的。
A上初中時,她就規劃了一雙兒女將來有前途的職業,兒子做醫生,女兒當律師。
當然2個孩子遺傳了她聰明的好基因,學習還算上進,最后大學畢業如愿做了醫生和律師。
可是在大家庭里提到他們家并沒有人羨慕和夸贊,因為A在30幾歲離了婚,A的妹妹現在是年近40的“齊天大圣”。
學業和職業,甚至是婚姻,做媽媽的可以操辦規劃,A的前妻還是母親請熟人介紹,一手把關考察的。
可A不知道,人生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前人指引,路還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
從來沒有自己做過決定的A,在兒子的身份上增加了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他處理不好家庭生活,因為他一直處在母親庇佑的翅膀下成長。學業工作上,他還算聰明,但生活里缺乏主見和自我選擇的經驗,他做不了一家之主。
當年的愛情在無數次爭吵里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有互相傷害。
A的母親愛子心切,每次吵架摻雜其中,年近60的她本意勸和,說出的話卻成了煽風點火,使原本經濟,學歷不匹配的兩人關系搖搖欲墜。
在A看來媳婦可以再找,親媽只有一個,干脆利落地去離了婚。
現在離婚太過正常,我不是說精明的媽媽,教不出順利人生的孩子,毀了孩子的幸福。
只是想表達,過多的插手管教,處處擋風遮雨,也許會適得其反。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心性,你精算的了再龐大的數字,做了不計其數的財務報表,你也掌握不了他們的人生。
讓孩子成為人生強者的,只能是他們自己能量的儲存和爆發。
四 有人問那孩子怎么管才好?
我的回答是:“不管不問”。
真正精明的媽媽,勝在少管或不管,無聲中幫助孩子做出他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1.只要注意觀察,把選擇權交到孩子手里,他做什么你都支持。
2.小事上尤其注意放手,讓他們多做決定,鍛煉思維。做多了,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他們自己會總結經驗教訓。
3.相信孩子,沒有誰比他們自己更加希望能做成一件事。
4.跟孩子說,如果你實在不知道怎么辦,可以問我,或者老師,朋友,向別人求助。
5.最后讓孩子綜合建議,聽從內心的聲音出發。
做一個精明能干的媽媽,首先樹立起自己的榜樣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并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
給孩子足夠溫暖和愛,來抵抗這個世界的困擾。
教育孩子,做父母的自己先學習,
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