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尼斯特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著實讓我愛不釋手,閑時總要翻看幾頁,書中太多的短句描寫就像詩一樣,精簡到極致,又總是能毫不費力的抓住關鍵特征,像高超的繪畫大師一樣,通過簡單幾筆就勾勒出風景的全貌。
“他是個老人,獨自劃著小船,在灣流中捕魚;八十四天來,他沒打到魚”。
開篇短短五句簡單的句式,三十六個字,就交代出了整個故事的背景基調是孤單的,卻又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八十四天沒打到魚,老人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呢?剛開始我認為主要得益于小男孩的幫助,細細品味才明白這依賴于老人身上永不服輸的高貴品質。因為老人心中的夢從不曾褪去,他堅信自己能抓到大魚,他要向小男孩證明自己是個怪老頭,即使他已經證明過上千次,他也要重新證明它。
可以說這本書讀起來很輕松,因為全書都是簡單的描述, 不過簡單的描述下卻總是隱藏著豐富的意義,如書中通過描寫老人海一般的眼睛、講西班牙語、念天主經和圣母經等可以推知老人是來自歐洲的天主教徒。這種隱晦的手法依賴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他認為,?“真相如同冰山,浮在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而作家的任務,就是在通過小說的文字呈現這八分之一的同時,還要讓讀者感受到另外八分之七的存在”。
書中有一段描寫老人睡覺的話,讀來更是別有味道。
“他很快就睡著了,他夢見年輕時的非洲,漫長的金色沙灘和白色沙灘……他嗅到非洲清晨的陸風的氣息。
通常嗅到陸風他就會醒來,穿上衣服去叫醒男孩。但今晚陸風的氣息來的非常早,他在夢里知道時間還太早,于是繼續做夢……”
這一段描寫,開始讓我有點疑惑,難道老頭每晚都做同樣的夢,都會夢到非洲清晨陸風的氣息?再仔細思索,會不會是老人早醒了,他根本不是在做夢,而是在回憶,至多也是淺淺的睡眠,所以夢里知道時間還早。側面也說明了老人急于想要捕魚來證明自己而睡不著的心態。其實文章前面也有暗示,“年齡是我的鬧鐘,老人說,為什么老年人醒的早呢?是為了擁有更長的一天嗎?”都好像在點明老人備受失眠的困擾。
書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夢,夢中有獅子。獅子是兇猛、力量的象征,這也是暗示老人希望自己能像獅子一樣吧,不過老人夢中的獅子卻像小貓般玩耍也象征老人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不再強壯,甚至徒有其表,真是讓人深感無奈與悲涼。
《老人與海》有很多中文譯本,我看的這本書的譯者李繼宏,根據男孩口中棒球明星西斯勒的年齡細節推斷說,男孩年紀有二十二歲,我感覺又過于牽強引申了。因為如果男孩有二十二歲的話,感覺書中的很多意境就被完全破壞了。只舉一例說明,書中016頁,
“男孩睡在一間房的帆布上,老人能清楚的看見他,因為房間里有黯淡的月光。他輕輕的握住男孩的一只腳,就這樣握著,直到男孩醒過來,翻身看著他。”
總感覺如果男孩有二十二歲的話,老人握著一個成年人的腳有點怪怪的。當然書中還有許多這樣類似的場景,只有把男孩當作小男孩至少是不大的男孩時,才可以從中感受到那種溫馨中老去和新生交替的感覺。
全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通過簡短的對白塑造出豐滿立體的形象。老人第八十四天空手而歸的時候,小男孩要幫老人弄四個新鮮的沙丁魚,
“一個,”老人說。
“兩個,”男孩說。
“就兩個,”老人同意了,“你不是偷來的吧?”
“我倒是想啊,”男孩說,“但這些是我買的。”
老人為什么會懷疑男孩會去偷,書中講老人知道自己變心虛了,也知道這并不可恥,無損于真正的驕傲。哦,原來這是一個心虛卻又固守驕傲的老頭。
后來男孩又帶來兩套用紙巾包著的刀、叉和勺子,老人問男孩,
“這是誰給你的?”
“馬丁。那老板。”
“我得謝謝他。”
“我已經謝過了,”男孩說,“你不用謝他。”
“我要把大魚腹部的肉給他,”老人說,“他這樣幫我們不止一次了吧?”
……
好像每段對話背后都有一些簡簡單單的溫馨故事,總是接受他人的幫助,老人感到有點不好意思,老人要感謝他人對自己的善意,但也不想平白接受他人的好意,需要用心細細才體味才會發現,哦,原來老人是這樣一個固執到可愛的老頭。
全書也幾乎沒有什么修飾語,只是用簡單的名詞加動詞就描繪出一個史詩般的英雄故事。故事情節也簡單,全書只有兩個主人公,一個老頭,一個小男孩,最多再算上那條大魚,到最后那條大魚和老人也融為一體了。
2.
讀這本書又略顯沉重,當歲月老去,力氣消散,連命運女神都不再眷顧的時候,曾經的英雄如何面對過去的榮耀?當我第一次讀到老人經歷三天的搏斗,終于殺死大魚卻最終被鯊魚啃得一干二凈時,著實為老人感到十分難過,難道英雄的結局總是這么悲傷?
“那孩子在這里就好了”,老人和大魚搏斗時,不停重復這句話,老人已老,他也開始懷疑自己,但他最終還是獨自降服了大魚,貌似總算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夢。書中說,“老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事,不是做夢……他感到非常難受,覺得這也許是一場夢”。當老人確信這不是夢的時候,命運女神立馬派遣鯊魚,要把老人的夢撕個粉碎。
“好事總是不長久,他想。現在我寧愿這是一場夢,我寧愿從來沒有釣到這條魚,孤獨的躺在床上看報紙。”
但老人沒有就此屈服,當第一條鯊魚來襲的時候,他立馬投入了和鯊魚的搏斗,他有猶豫,有抱怨,“利齒鯊,他想。遇到你真他媽的倒霉”,他憤恨,但充滿了決心,雖然希望渺茫,他也要竭盡全力,哪怕這是一場夢,他也永不退縮。“好漢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好漢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最終他利用高超的的技巧干凈利落的殺掉了這條利齒鯊。
“別想啦,老頭子,”他說,“照著這條線路前進吧,順其自然就好了。”
但我必須要想,他想。因為這是我僅剩的牽掛了。
……
老人一直沒放棄希望,“傻子才沒有希望呢,他想”。
當第二波檸檬鯊來襲的時候,老人心痛到尖叫起來,像是鐵釘把他的雙手釘到木頭上一樣痛,但老人不會放棄,拼盡全力殺掉了這兩個討厭的敵人。即使魚肉已經被咬掉四分之一,老人還是想著利用手頭的東西對抗更多的鯊魚。
老人希望這是一場夢,老人承認自己太老了,即使刀刃已斷,但只要有船槳、船舵和短木棒在,他就會試著戰斗到底。第三波鯊魚攻擊后,大魚已被毀掉一半,但老人還是沒有一絲退縮的怯意。
最后一波鯊魚來襲時,老人已經沒有武器,他希望自己不用再打了,但到了半夜,他又打了起來,即使知道打了也沒用,老人一直打到最后大魚再也沒有什么可以被吃的,只剩下孤零零的脊骨綁在船身上。他知道他終于被打敗了,被徹底打敗了,萬念俱灰的回到船尾……
但老人又沒有被打敗,老人永遠不會被打敗,因為只有放棄戰斗的人才會被打敗,而老人會一直戰斗到底。
路那頭,老人在他的茅屋里又睡著了。他仍然是趴著睡的,男孩在旁邊看著他。老人正在夢見獅子。
3.
海明威很喜歡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抵達巴黎后就與海明威建立起終身的友誼。不能斷言菲茨杰拉德的這本書對海明威創作《老人與海》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在追夢的看法上兩位作者有一些相似之處。蓋茨比對曾經夢的追求是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歡迎閱讀之前寫的一篇文章《談夢想——讀蓋茨比有感》),老人對夢的追求是永不服老的同命運頑強的斗爭,雖然最后夢都變成了一場空,但蓋茨比和老人都沒有輕易對夢想說不。如果硬說蓋茨比是不忘初心,那怪老頭就是永不言敗。
海明威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一世界大戰,年僅十八歲的他,奔赴意大利站場,在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他強忍疼痛把意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地帶,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銀制勇敢勛章。海明威喜歡狩獵,曾隨一隊狩獵的旅行隊到了非洲,他喜歡拳擊、斗牛,是個十足的硬漢。
1950年前后,海明威的日常生活和文學生涯雙雙陷入低谷。長年酗酒的陋習和喜歡冒險的個性讓他的身體有了很多傷病,他的膝蓋和額頭都受過重傷,而且患上了偏頭痛、高血壓、糖尿病等頑疾。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知交好友逐漸零落,葉芝、菲茨杰拉德、詹姆斯喬伊斯等人先后謝世,這讓他的心情變得十分抑郁……正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時刻,海明威寫出了他畢生的巔峰巨著——《老人與海》,這本巨著助他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但是《老人與海》中老人的結局似乎也暗示了海明威這個老人的結局,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
老頭的夢
一個怪老頭,
有海水一般的眼睛,
做著海水一樣的夢,
夢里有船,
有沙灘,
還有獅子,
只是沒有小男孩。
哎,失眠的老頭,
做著海水一樣的夢。
THE END
來者皆緣,看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