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沒有動筆了。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名為《你過分在意別人 忽視自己》,作者拂逆之間。忽然很想借著對這篇文章的感悟,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作者是名大學生,很有反思力,她會從別人的故事里反思自己。她從《翻譯官》里的喬菲身上看到自己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總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感受上,無論在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中,總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忍讓和遷就別人;總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別人的目光里得體地、規范地活著。
這樣的活法卻讓她覺得壓抑,似乎與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漸行漸遠……
這篇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在很短的時間里已經獲得了三百多個贊,似乎作者真誠而勇敢的表達撩動了很多人的心弦。
2.
“過分關注別人的感受”、“用力的、拼命的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似乎很多人都從作者的生命姿態里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樣的自己,就像一首生命的悲歌,讓人心生自憐,恨不能從這一刻起,馬上甩掉那些枷鎖,挺直腰桿兒,只為自己而活。
活成陽光下那顆蒼翠挺拔、枝葉舒展的樹。
我站在樹下,為那顆樹擊節。同時,又忍不住看向樹根,心里默想:我們每個人當下的生命的姿態,何嘗不是如樹一般,始于根部。
3.
“過分在意別人的目光”,源于內心對關系的焦慮:害怕分離,害怕失去,害怕被拋棄。
當我們還是一個脆弱無助的嬰孩時,這樣的焦慮就已經應運而生。面對這個陌生而危險的世界,我們需要并渴望持續穩定的關注與照拂,以對抗饑餓寒冷的生存威脅,以及內心那揮之不去的恐懼、彷徨與無助。
彼時,父母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衣食,更在于可以應聲而至的安全感。
“那個人,他(她)一直都在。我可以放心的睡去,放心的醒來。”
可,不是每個嬰孩都那么幸運。
他們哭笑叫鬧,有人總是溫柔相待,有人卻時好時壞,有人不加理會,有人退縮,有人拒絕,有人甚至發出憤怒的吼聲。
人生,最悲哀之處,在于無法選擇自己的成長環境。我們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對既定的父母,他們在既定的人生里,也有各自的品性和狀態,各自的煩惱和哀愁。
4.
可無論什么樣的環境,都無法阻擋人類掙扎求存的本能。
為了活下去,我們努力適應父母的節奏,觀察他們的行為,啄么他們的性情,感受他們的態度,記錄他們的陰晴,在他們的情緒夾縫中翻云覆雨,輾轉騰挪。
就這樣,為了適應,為了生存,每個孩子都成了練家子,且招式越來越嫻熟,越來越體系化。
雖然每個人都是自學成才,但總有好事者總結他們的招式套路,冠以派別之名:“詠春”、“白鶴”、“太極”,不一而足。
心理學界也有這樣的“好事者”,他們會測試和總結孩子與成人在家庭中、在關系里,借以獲得愛與關注的策略和方式,并對之分類、整理,這策略和方式被分為四類,并總稱為“依戀模式”。
5.
依戀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安全型模式,另一類是不安全模式。不安全模式又細分位三種:回避型,矛盾型,混亂型。
6.
先來說回避型。
采取回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慣于回避自己與人親近的欲望和感受。對他們來說,依賴別人是危險的。這種危險感來源于幼初時,他們想要親近父母卻遭遇拒絕的殘酷體驗,這樣的體驗帶給他們強烈的暴怒和怨憤。
可他們卻不能發作、不能恨,因為恨會毀滅他們與衣食父母之間的聯結,把他們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為了兼容恨和依賴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他們弱化了自己對父母的愛欲和需求,旨在最小化被拒絕的風險及與之相伴而生的憤怒。
漸漸的,他們喪失了體驗自己情感的能力,在愛恨面前顯得漠然而麻木。來自另一半的情感需求對他們來說,將是一種滋擾。因為那纏綿的眼神、悱惻的淚光對他們來說猶如洪水猛獸,可能會勾起舊日不堪回首的失落和憤怒。
有朝一日,為人父母,他們同樣也無法體驗孩子的情感需求,因而無法在孩子需求中給予積極有效的回應。
他們把所有與依戀有關的記憶,欲望,需求,感受以及可能會勾起這一切的現實因素,都一股腦打包裝箱,貼上封條。
他們多半顯得獨立而堅強,說起父母時會使用抽象而堂皇的字眼,“她真的是個好母親”、“他們給了我充滿愛的童年”,如果要其對母親的“好”或童年的“愛”舉例說明,他們往往會語焉不詳。
他們并非有意欺騙,只是那些與愛有關的記憶,已經與內心的渴望、失落、愛恨糾葛的無奈一起,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某個荒蕪的角落。
忘卻,回避,麻木,讓他們得以在情感的蠻荒中茍活。
而面對記憶的空茫,他們選擇了某個抽象的概念(好母親,有愛的童年)來填空,聊以自慰,聊以補缺。
在意識層面,他們常覺得自己獨立而強大,因此,不需要也不依賴任何人的幫助。他們強迫自己只依賴自己。以至于,身邊那些想要給予他們關切和愛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有些多余。
表面上看,他們粗豪,直爽,堅強,果斷。
可“獨立”、“堅強”,這樣的字眼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武器和標簽,他們需要用這樣的認知去對抗內心深處的自我懷疑:在潛意識里,他們是脆弱無助的,討人嫌的,別人對他們的態度也總是拒絕的,厭惡的,控制的。
這樣的認知和與之相伴而生的絕望常常折磨著他們,他們拼命的壓制,與之戰斗。
戰斗的方式就是回避愛,回避與人鏈接的欲望,拼命偽裝堅強。
他們不敢不堅強,因為一旦不堅強,就會不得不依賴,依賴則意味著被拒絕被傷害,一旦被傷害,就會憤怒、就會產生毀滅一切的沖動,而這樣的沖動“必將”斷送他們生存的可能。
這個因果鏈條在他們的覺知之外自動化的運作著,也塑造著他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塑造著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生命狀態。
一個人,如果把堅強和獨立作為主要的自我認同,也許是為了壓制潛意識中揮之不去的脆弱和無助。
7.
胡紫微在《對于罪惡,我們無法一分為二》一文中,摘錄了來自《古拉格:一部歷史》中的一段文字。
這是一位名叫哈娃.沃洛維奇的母親的自述。
從這段敘述里,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嬰兒是如何在主要照顧者的忽視和冷漠中變得回避與絕望。
“我們三個母親和剛降生的嬰兒一起,合住在一個小牢房里。臭蟲象沙子一樣從屋頂和墻上往下掉。每天夜里,我都坐在孩子的小床邊,把臭蟲一個個掐死,并默默地祈禱上帝,不要讓我和女兒分開,祈禱將會和她一起獲釋,即使淪為乞丐或者殘疾。但是上帝沒有回應我的祈禱,當我的寶寶剛剛開始蹣跚學步,我聽到她說的第一個詞——媽媽——之后不久,在一個嚴寒的冬日,他們把衣衫襤褸的我們塞進一輛貨車分別轉送到‘母親勞改營’和只在規定時間允許探視的托兒所里。在那里,我的長著滿頭金色短發的矮胖小天使,很快變成了一個蒼白的幽靈。眼睛下面有烏青的陰影,嘴唇全都爛了。”
“我見過保育員早晨叫孩子們起床。她們連拉帶拽的把嬰兒從冰冷的床上拽起來,用冰冷的水給她們洗漱,又打又罵。孩子們甚至不敢哭喊。她們像老人一樣輕微的抽著鼻子,發出輕微的叫聲。這種讓人難過的聲音在保育室里此起彼伏。已經大的可以坐起來或者爬行的孩子總是仰面躺著,小膝蓋抵著肚子,像鴿子一樣咕咕的叫。
“保育員打來一碗冒著熱氣的粥,把粥分到一個個盤子里。它抓住離得最近的一個嬰兒,把她的胳膊扳到背后,用毛巾拴起來,然后開始一勺一勺把熱粥灌進她的喉嚨,也不給她時間下咽,就像在給火雞填下飼料。
“我發現她的小身體上常帶青腫。一見到我,女兒就用皮包骨頭的小手摟著我的脖子嗚咽:媽媽,想家。她想回到自己的天堂,那間爬滿臭蟲的小牢房。”
“很快,15個月大的女兒意識到,對于家的向往是不現實的。漸漸的,我去探視她的時候,她不再伸出手來讓我抱,總是躺在自己的小床上,默默的轉過身去。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當我把她抱起來喂奶時,她的臉扭向一邊睜大眼睛凝視著遠處,接著開始用無力的小手拍打我的臉,對我的乳房又抓又咬,向下指著她的小床。”
殘酷的環境讓這位可憐的母親無法成為孩子身側的依傍,而那些承擔“照顧”職責的人卻扼殺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只能關閉自己的心,關閉期待,關閉對溫暖和關愛的渴望,即使是面對自己的母親。
8.
活在回避型的依戀模式里,緊縮心門,帶著獨立與堅強的假面,獨自擔當著世事的艱難無常。無法與別人,包括最親近的人建立深層的情感鏈接,愛無能,恨亦無能。
而這冷漠的假面甚至會代代相傳,因為冷漠的父母,無法感知孩子的渴望與需求。為了生存,孩子只能習得父母的冷漠,以便用情感隔離的方式維系他們和父母之間微弱的關聯。
就這樣,他們越來越漠視自己,也漠視別人。
依戀模式只是一種分類,具體到每個人的人生姿態,可能會呈現各種模式的混合態勢,但相對而言,會有一種主流的模式灌注于我們的思維、感受和行為體系中。
如果你無法與別人自然自在的親近相處,總是慣于以強悍的姿態示人,總是用力的成長,逼著自己堅強,也許可以試著向內部看看,看看自己的恐懼和脆弱,感受妻兒嬌嗔的表情、溫柔的目光。
9.
把自己從瑣碎的生活中抽離出來,看著自己,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就像拂逆之間在她的文章里那樣,試著觀察,反思,調整。
如果足夠幸運,也許你能遭遇一段足夠健康的關系,或者一位能夠帶給你安全感的治療師。在這樣的關系里,他(她)溫柔的注視著你,用表情和姿態傳達著發自內心的關切。這樣的關切滋養著你的心,讓你敢于一點一點的,釋放出那些被壓抑在冰山之下的、未經整合的脆弱、無助、憤怒和怨恨。
慢慢的,你敢于呈現自己的脆弱了,你敢于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因為你發現等待你的,并非是預料中殘酷的拒絕。那個想象中冷冰冰的世界,只是幼時體驗在你心里的投影。
慢慢的,你變得敏感,你開始關注面前的這個人,體會他(她)的喜怒哀愁,并有點笨拙地送上自己的關切。你驚訝的發現他(她)能體會到你的心,你的心意可以點燃他(她)的悸動和溫暖。
慢慢的,你喜歡跟自己交談,特別是那個脆弱的,羞怯的,缺乏勇氣的自己,你會鼓勵他,讓他試著跳出水面,讓他學著擁抱,學著表達內心的感受。
就這樣,不斷重復,你學會了在自己與自己之間,自己與他人之間,營造一種舒適而有效的關系。
外在的體驗解開了你內心的封印,讓那些未經整合的感受和想法得以浮出冰面,于是,你內在的工作模型得以重構,那些曾被你緊緊抓著的信條、那些緊緊抓著你的絕望和恐懼、那些不敢想不敢做不敢跨越的雷池,都在這樣的重構中被打碎、被重建。
這重建的內在體系又拓展著你的行為和反應,讓你在關系里呈現出新的姿態。你的關系也得以重建,并反過來滋養著你,讓你可以不斷反思,并愈發意識到: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來源于現實,可又和現實不完全相同。
我們心里的這個世界決定著我們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感受,我們曾固執的以為,這個世界就是現實。直到有一天我們游到了世界的盡頭,才發現那不過是一簾幕布,幕布之后,天外有天。
于是,我們在幕布旁緩緩坐下,在腦海中慢慢重放自己的人生……
10.
依戀理論中有一個術語叫做“心智化”,指的就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覺察和反思。
心智化的前提在于意識到內心世界的可塑性,以及它對于自己體驗和感受的決定性。
同時,亦深知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關聯:外在世界雖不等同于內心世界,卻是內心世界得以搭建的基礎。
因此,內心世界需要在關系中重塑,好的健康的依戀關系可以為這樣的重塑提供安全的環境。
但更為重要的是,個人的心智化。即,在關系里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反思它們彼此間的因果關聯,打破在生命程式中被固化的模式,重塑自己內心的體驗和信念。
是什么樣的信念呢?
“不用活得那么用力,只要自然自在的呈現自己本真的狀態,就一定會得到溫暖和愛。”
聽起來似乎很難?
一切都不急,慢慢走,慢慢體驗,我們一起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