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坐享其成」,大家的理解無非是“自己不用出力,享受他人取得的成果”,還有李笑來在《新生 - 七年就是一輩子》中所提及的關于“坐享”的概念。對此,我都是以褒義的角度去理解,前者爽,而后者酷,都挺好的。
卓越的科技發(fā)展,讓「坐享其成」這樣曾經的春秋大夢成為現實。想想要是沒有瓦特,普通人就難以解放雙手,享受廉價的量產商品;要是沒有愛迪生,普通人就難以享受豐富多彩的夜生活;要是沒有一批又一批的“創(chuàng)新者”(《The Innovator》),普通人就難以享受現代便利高效的愜意生活。我們真的該慶幸生在這個前所未有的互聯網時代。

但是,你真的就這么愿意被「坐享其成」嗎?像“今日頭條”讓你可以每時每刻都能浸淫在光怪陸離的八卦新聞之中,好不歡樂,可緊跟前沿資訊的同時,你的時間與注意力卻被無情的收割。當然了,不可否認的是,哪怕是無聊的八卦資訊對于一部分人也還是有用的,畢竟他們可以整合起來,做點兒什么,再去收割其他更多人的時間與注意力。(以上說的這些,也只是簡單地舉個例子,并沒有價值觀的偏好。誰不愛八卦呢,這無可厚非。)
因此,我們在可以輕而易舉「坐享其成」的幸運時刻,多向前走一步,主動地達到「做」享其成,如此日積月累,其實就能實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要說清楚這一點,我又想拿喬布斯來說事了,因為他創(chuàng)造 Mac 和 iPhone 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都是「做」享其成。像早期 Mac 的可視化桌面系統是「做享」施樂研究中心的成果,后來的 iPhone,是「做享」GPS、電容觸控屏、WiFi、語音識別等許多已有技術。他「做享」的技藝之高,或許和他“虛懷若谷,求知若愚”的人生態(tài)度離不開。
實際上,在整個計算機與互聯網的發(fā)展史上,類似喬布斯的「做享」之道數不勝數,以至于真的很難說誰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或是互聯網之父,而這一切說起來都只不過是后來人在「做享」埃達·洛夫萊斯夫人在 150 年前的詩意科學。
那么百年后,屬于你的詩意科學又會是什么?那時的人們又能因此多「做」享其成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