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薛兆豐老師的北大經濟學課刷新了我對“成本”和“租”這兩個概念的認知。下面我將嘗試用自己的理解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一次復盤和解讀。
成本
概念:成本是放棄了的價值最高的代價
? 解讀:成本對我們并不陌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將它放在嘴邊。通常用來指代做一件事的具體成本。譬如要造一座商用住宅樓,我們常常盤算的成本會是建造過程中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等具體要素。然而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就過于狹隘了。
? 經濟學中的成本,指的是放棄了的價值最高的代價。怎么理解呢?我們還是以上面提的住宅樓為例。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手中的資本,或者說資源,其實是那一塊還未開發過的土地。
? 對于一片閑置的空地來說,我們有無限多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它之上建造住宅樓,也可以選擇建造大型商場,還可以選擇建造游樂園,甚至可以選擇就讓它是空地一塊。那么如果我們現在決定了要在這造一座商用住宅樓,是不是同時就放棄了商場、游樂園,空地這些可能的選項?
? 我們建造住宅樓的代價,就是放棄了它所有的其他可能性。但是其實我們并不知道哪一種選擇會給我們帶來最高的利益,可能是商場,也可能是游樂園價值更高。這其中價值最高的一個選項就是我們所付出的最高的代價,而這也就是我們建造住宅樓所承擔的“成本”。
?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的高低往往不是由我們自身決定的,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的評價。商住樓也好、游樂場也罷,具體哪一個更值錢,哪一個代價更高都應該是由社會來衡量。
租
概念:有一種資產,不以收費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資產帶來的收入就是租,這是一種相對旱澇保收的收入
? 解讀: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第一個反應肯定聯想到房屋租金的“租”,但大家現在肯定也猜到這只是個狹義的理解。
? 相比起成本,租的概念要更加艱澀,我們還是舉個栗子來看。以我自己的工作為例,我的工作是一份相對穩定的職業,每個月到手的工資基本都差不多。這個意思是,我的工資高低不由我的直屬領導決定,不管我表現好壞都對我的收入影響不大,這是前提。
? 現在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此時的資產就是我的工作能力,或者說工作效率。因為工作的穩定性,我可能不會輕易去更換這份工作,也就是說哪怕它削減一部分我的工資,只要還在我承受范圍呢,我就會賴著不走。
? 我的承受能力來源于什么呢?它來源于我可替代的工作能支付給我的工資,意思就是如果我不做這份工作了,我的第二個職業選擇能為我帶來的經濟收益。那么大家就能理解了,只要我目前的工資不低于我第二個選擇可以提供的收入,我是絕對不肯走的。(是不是有點成本的意思在里面?)。
? 這樣來看,因為不管我做好做壞,當前的收入始終高于我的第二選擇收入。這多出來的部分豈不相當于我白賺的?經濟學上就把這部白賺的收入叫做“租”。
? 那么大家肯定會想,我越偷懶,我的租不就越高,我白賺的不就是越多?其實不然,因為我是要付出代價(成本)的。表面上看,我享受了偷懶帶來的一時的舒適。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可能會因為在領導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個好吃懶做的形象而失去了進一步升職的機會,我將會因此損失更大的利益。
?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一件事情基于“租”和“成本”的兩面性。競爭會讓那些旱澇保收的資本逐漸變成成本,那些懈怠的做法終歸還是會付出代價。我們應當通過自身的勤勉努力去不斷提升自己的資本(資產),減少自己的“租”。只有現階段“租”的不斷減少,才代表著你離更高階層的“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