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因為意志力不夠,而放棄的事情,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堆。小時候時常訂計劃,可是常常是做上一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這里面固然有計劃制訂的不合理的成分在內,更有一些心理因素在里面。
大多數(shù)人都是希望能自我成長的。當你克服困難完成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時,心里就會升起一種自豪感,覺得自己真得很棒。人的自信心也來源于此。
可是當我們屢次無法完成自己的計劃時,就會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就是沒有控制力的人,真的沒有幾件事能堅持下來了。
那么什么叫“習得性無助”呢?拿我家的貓舉個例子吧!它最擅長爬紗窗,用尖尖的爪子伸進紗窗的細小格子中攀沿而上,一直爬到窗簾盒處,每天這個游戲要玩數(shù)次,樂此不疲。
因為它有時候和人玩的時候會把爪子伸出來,把人抓傷,有一天我把它的指甲剪短了些。當我拉窗簾時,它又一次激動的跑過來,準備一試身手,騰躍而上,可是因為指甲太短,扣不住紗窗上的小眼,于是很慘地從上面摔了下來。試過兩三次后,它就再也不爬紗窗了。現(xiàn)在它的指甲長長了,已經(jīng)不會再掉下來了,可是它還是不敢爬紗窗了。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我們人也是如此,你小時候無法做到的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做到了,可是因為你不知道你做不到的原因,所以仍舊還是不敢去嘗試。要打破“習得性無助”首先要知道我們?yōu)槭裁磿。浯尉褪潜荛_“陷阱”去嘗試。但是大腦設計的騙局,我們不易識別,正象一句詩所寫的那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身中。
《自控力》一書為我們詳細地闡述了我們一直以來沒有意識到的三大自制心理陷阱。
第一個陷阱就是“虛假希望綜合癥”。
為什么我們會經(jīng)常制訂計劃,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會變得比今天好。當我們制訂計劃時就充滿了良好的感覺。原來對自己的否定、罪惡感也會煙消云散。但是如果你沒有針對性的方案,改變只是建立在想象中,你就陷入了“虛假希望綜合癥”,這就是“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的原因。
想要做出改變,一定要有切實的行動,如按照SMART原則,具體、可行、可以做得到、合理、可以量化這幾個標準進行。否則你只會再一次受挫,再一次氣餒。然后在情緒低落時,發(fā)誓要做出改變,來讓自己心情好一點。這個循環(huán)要靠識破這個陷阱,理性代替感性來實現(xiàn)。
第二種陷阱:道德許可。
在計劃的執(zhí)行過程中,人經(jīng)常會有一種趨向。就是我今天做了這個好事,可以稍微放縱一下自己,做點不能做的事。比如,一個減肥的人,因為早上跑步了,就覺得多吃點沒有關系。
當覺得自己是個好人時,我們更容易去做一些不合邏輯的事情。比如你平常都遵守交通規(guī)則,但是有一天你因為急事就闖了紅燈。這時候你并不會對自己有什么指責,也不會有愧疚感。因為你覺得自己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個好人,只是偶而為之,不算什么錯,畢竟還有那么多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呢!
這常常就是我們的計劃沒有完成的原因。因為中斷,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牢記我們的目標,而不是事件本身。比如減肥的人要記住自己的目標是健康的身體。做一件好事,并不能抵消壞事造成的危害。
第三種陷阱:今天犯錯,明天補償。
不要有今天沒做,明天補償就可以了的想法。有一句話說得好,今天你不做的事,明天也不會做。
《自控力》告訴我們如果想完成目標,就要減少行動的變化性。今天我們在做的事,明天也一樣會繼續(xù)做。不要想著,明天我就不這樣了。如果你在做一件“不想做”的事,就要這樣想“我希望以后我每天都這樣做嗎?”只有這樣想,我們才會堅定我們的意識,做“我想做”的事。
比如,你今天不認真刷牙,如果想明天我再認真刷。那結果應該是你最終有一口蛀牙。當你不認真刷牙時,要想:我希望我每天都不認真刷牙嗎?我知道后果是什么嗎?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識破了這三個思維陷阱,相信我們堅持做一件事的成功率會大大提高。打破自己的“習得性無助”,在人生的路上保持向上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