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題目取名的時候才發現,已經差不多一個月沒有去過博物館了。踩著7月的尾巴,下午去首都博物館看了2個常規展廳,5F的老北京民俗展&4F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
Part1.老北京民俗展
民俗展內建筑陳設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號——胡同和四合院來反映展覽的主題,直接用文物做道具就地還原出1:1比例的部分建筑,生動之余吸引了大量暑期放假的小盆友跟家長來參觀。就著人堆蹭了一丟丟講解,發現了關于四合院的幾個此前忽視的亮點。
抱鼓石:抱鼓石是漢族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位于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屬于門枕石的一種,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是禮制建筑等級的符號象征,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
抱鼓石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徽派祠堂宅門抱鼓石為代表的樣式“螺蚌抱鼓石”,一種是北京四合院的宅門為代表樣式的“如意抱鼓石”。
宅門抱鼓石是門枕石的一種。何謂門枕石?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是門檻內外兩側安裝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
說完了抱鼓石與門枕石,抬頭看門楣,不由得想起一個成語“門當戶對”,回來后查了下資料,有建筑學者認為這個成語并無建筑學意義,“門當”與“戶對”的建筑學意義跟成語的聯系原來是近年來旅游發展的產物,導游們編造出來的。真實情況還得查詢相關學術類著作才能有定論吧。
傳說中的“門當”既抱鼓石,“戶對”既門楣。門楣也有區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數。簡單來說,門楣上有兩個戶對的,對應的是五至七品官員;門楣上有四個戶對的,對應四品以上官員;至于十二個戶對的,則只能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另外,戶對的形狀也是有規定的,文官用方形,武官用圓形。
原來不起眼的這些建筑小品細節里包含了如此多的禮制含義。即青銅器具之后對傳統文化的禮制又有了新的認知,除了陪葬品這一人生大事處處見禮器,禮制體現在生活的很多細節里。以后再看文物,也許每一處細節設計都不是簡單的好看美觀,可能背后蘊藏著反映更多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東西。
Part2.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
中國的瓷器過于普遍,幾乎在每個博物館都能看到,China不愧是瓷器的故鄉。可是看了這么多瓷器藏品,今天才發現原來此前對瓷器并不認識。關于瓷器,基礎認知還停留在宋代五大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
以前看展覽,總覺得瓷器太過尋常多見,從沒拍過照,直到今天看到一件做工極其精美的影青玲瓏瓷,立馬開啟了拍照模式。
在展廳初看到這只瓷碗的時候,一時誤以為是瓷碗鏤空工藝在燈光映照下的光影變幻形成的花紋。正解如下:
玲瓏:俗稱“芝麻漏”。其做法是先在較薄的太提上透雕出花紋,通體上釉,花紋處填滿透明釉,具有對光投影,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玲瓏眼”,然后以釉燒成后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因為“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明徹、剔透,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
關于影青瓷的介紹,碰巧看到一篇文章,《有了它,中國人再也不用玻璃了》。
影青瓷又稱映青瓷,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
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于青白瓷制作的豐富經驗,為以后青花瓷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對照來看,這只玲瓏瓷應該是屬于第一類,有玉器的晶瑩剔透。精美到足以以假亂真,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技藝精湛!
斗彩創于明成化年間,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其做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畫好圖案,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后,再在留出的空白處用低溫彩料填繪,所用方法有點、填、染、覆等,最后再入窯中烘燒,即成為斗彩器。但見數種色彩爭奇斗艷,美不勝收。
五倫”圖是瓷器的紋飾之一,其紋飾以鳳凰、仙鶴、鴛鴦、鹡鸰、鶯構成“五倫”。“五倫”即五常,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關系,講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以五種鳥與“五倫”結合對應則是人為附會。
第一件斗彩葡萄紋杯是明成化年間作品,到了第二件藏品清雍正年間,可以明顯看出色彩更加多元(因為手機畫質原因,看不那么明顯)。最后幾件斗彩、粉彩瓷器看的比較粗糙,還要再去看幾次。
這次下午快三點才到博物館,只看了2小時,看到影青瓷的瞬間開始驚喜起來,然而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太多時間慢慢品味整個展廳,最后一些乾隆年間的藏品都是匆匆掠過。下次早點過去再好好看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