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讀書第446天
閱讀書籍:《復雜之美》
作者:【美】約翰·H·米勒
翻譯:潘麗君
閱讀范圍:P169——P179
形成和坍塌
從一個人的身體到瑪雅文明,從小的組織到一個龐大的機構,這些復雜系統都擁有看似美麗而強大的結構,但崩塌往往也就在一瞬間。是系統內部有BUG么?
從沙堆模型我們就能略窺一二。
通過裝置讓沙子一次一粒均勻地落在桌上,形成逐漸增高的一小堆,初始階段,沙子下落對沙堆整體的影響不大; 當沙堆的高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一顆沙子的落下可能引發整個沙堆的坍塌。
物理學家佩爾·巴克根據沙堆的行為,提出了自組織臨界性模型的核心。在沙堆達到臨界狀態后,所有沙都處于一個整體的狀態, 新下落的沙子會在周圍產生擾動,這些擾動雖微細,卻能夠在整個沙堆中傳遞,使得沙堆的結構產生變化, 沙堆的結構將隨每粒新沙落下而變得愈加脆弱,最終發生沙堆的崩塌。在到達臨界態后,沙崩規模的大小與其出現的頻率呈冪函數關系。
在沙堆動力學背后,蘊藏著自組織臨界性的思想 [4] :一個動力學系統會自身(不需要外部干涉、引導)會演化到臨界狀態,在這個狀態,任何一個小的擾動,比如加一粒沙,所引起的后果是不可預測的。很可能引起一些小的沙崩,但如果恰好在適當的位置上,也學會引發特大的沙崩。
沙堆由物理原則主導,其他系統也可能受著其他機制驅動,但都有其臨界點。比如社會系統中的臨界性可能取決于法律或者金融風險。最初的時候,法律法規對社會行為沒什么影響,但隨著主題情況發生變化,政策開始產生約束力,迫使主體進入臨界狀態,即便一件小事也會激起巨大的反應。陳勝吳廣起義便是如此,法律規定“失期當斬”,便把二人推到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
在物理系統中,導致臨界狀態往往是外力,而在社會系統中,這種驅動力往往是內在的。
瑪雅時期,城區周圍的農民必須向政府繳納稅收,政府則向農民提供保護、治理等相關服務。隨著稅收越來越高,農民的付出與利益嚴重失衡,到達一個臨界點后,農民就面臨著一個選擇:要么反抗,要么遠走他鄉。
這個時候,一個小小的因素(壞天氣,或與鄰居爭執等)都會促使農民做出行動。社會系統包含額外的內生力量,會加速其臨界性。如果農民離開,糧食產量下降會迫使政府向其他留下來的農民征收更高的稅賦,這無疑是加速了臨界點的到來。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瑪雅文明迅速沒落。
一旦系統趨于臨界性,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外部事件或者政策的變化,都會引起整個系統的強烈反應。
自組織臨界性是復雜性的一種有趣形式,系統的每個細微部分遵循著很簡單的規則協調,在局部互動,并促使變化的發生。但隨著時間推移,全局行為由各種規模的坍塌表現出來。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外人看起來無比幸福的女人,突然宣布和丈夫離婚了,家人非常不能理解。女生說出了一個讓外人都不能理解的原因,她丈夫從來不稱贊她.....很多人覺得這個女生非常作,但如果從臨界性來看,這個小的事件不過是坍塌前最后那一粒沙子而已,前面那常年累月不規則的堆積我們看不見而已。
在自組織臨界性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由系統中固有的力量導致的小型事件,通常看起來無關緊要,卻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能一不小心,我們的世界就會從牢固的石頭變成隨時坍塌的沙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