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解 讀 ?
《親密關系》
? 薦 語 ?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如何洞察與消融情緒及情緒背后的原始信念?如何釋放潛藏已久的不舒服?如何接受當前問題并轉化為欣賞,走出受害、迫害與拯救的無休止循環?
《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 作 者 簡 介 ?
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咨商師。他運用廣泛的經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現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并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而且別忘了,本書的譯者是張德芬……
? 目 錄 ?
一、親密關系的本質
二、月暈現象
1. 吸引磁場
2. 期望與要求
三、幻滅階段
1. 偏差行為
2. 因果關系
3. 憤怒情緒
4. 愛意
5. 贏在心態
四、內省階段
1. 穿墻而過
2. 受害者監牢
3.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
4. 走出受害者監牢的原則
五、啟示階段
1. 量子隧道
2. 相信愛
3. 允許
? 精 華 解 讀 ?
在伴侶關系上,我們常聽到的就是這些似乎已經上升為真理的俗話:
關于夫妻爭執的態度:夫妻就是銅鍋碰鐵刷,哪有不磕碰的;
關于夫妻爭執的原因:一個巴掌拍不響,誰都有過;
關于夫妻爭執的解決辦法:床頭吵架床尾和;
……
這就是一筆糊涂賬,正如那歌詞里的:這就是愛,糊里又糊涂。誠然,有很多人磕磕碰碰,越過越好!但愈來愈高的離婚率卻并非僅僅來自貸款購房資格的貢獻,大量的愛侶將磕碰升級為戰爭,將火花吵成了火焰,乃至茍且度日或者決然分手。
親密關系是一門學問:千百人中,你為什么就一眼挑上了Ta?你對Ta的不滿意究竟來自哪里?為什么你會很容易用憤怒、發火的方式待Ta,而不是理性、冷靜?僅劇透一個,我們以為只有夫妻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善親密關系,事實上婚姻就是你一個人的事,你改變了對方可以感知到,并報之以李。
千萬不要以為親密關系中的爭執不過是雙方性格不合或不愛,事實上潛藏著你童年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無限渴求,這才是親密關系里的答案!
親密關系的本質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的親密關系,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償所愿。
在尋覓伴侶的旅途中,我們不斷地尋找、失去或離開某個人,如此反復循環,直到尋得理想的伴侶,或者尋個勉強湊合的人,一輩子不如意。
親密關系問題的真正根源像個無解的謎,為什么我們非Ta不可?背后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目的,有人也許會詫異,但事實上所有親密關系的問題和挫折都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
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在親密關系里似乎是為了脫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每段親密關系的背后,我們的靈魂都指引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可以說,朝夕相處的親密關系是高層階“靈魂關系”的第一階段。
現在我們來了解所有人際關系共同的必經階段及其原因,并找出一種簡單又自然的方法向更高層階的“靈魂關系”邁進。
月暈現象
在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一開始是相互吸引,然后再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人成千上萬,為什們恰恰是“Ta”奪去了你的心神?是一見鐘情、化學反應,還是寂寞?然而所有的事實證明,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這個主要動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
吸引磁場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她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贊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我們孩提時代就學會讓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個別人就是爸爸媽媽。在《正面管教》中我們提到,兒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類需求都是來自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本能。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在孩子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意識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并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價值。于是“想要變得特別”的欲望就誕生了,而這一欲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
案 例
在改裝成舞廳的體育館里,一群男生站在那兒裝酷,無視女生的存在。每當有漂亮女生經過時,這些男生的話題就會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像是周末和不良少年打架啦,去墓地冒險啦。從頭到尾都在裝模做樣,好像旁邊的女生一點都不重要。實際上,女生在他們充滿幻想的心中越重要,他們越是虛張聲勢,不理不睬。他們以為女生喜歡的是特別酷的男生,所以就會有“表現特別”的欲望。
表現特別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沒有得到來自父母關于歸屬感的感受以及確定他對家庭很重要時,他就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去尋找誰能夠給他帶來這樣的感覺。
而一旦遇到這樣一個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于是猶如撲火的飛蛾,不顧一切地追求。荒謬的是,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不會喜歡一個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但在這個過程中,對方也在努力地尋找那個能彌補他缺陷的那個人,對方會是你期盼已久的“夢中情人”嗎?
期望與要求
幼時的需求是你刻畫夢中情人的魔筆,所以你的夢中情人是為你的需求而生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對夢中情人的要求變得愈來愈復雜,你的期望越來越高。
我們姑且將你看上的那個Ta稱為準情人,這個準情人一定是你在潛意識中選出的和夢中情人最相似的,然后就著手將Ta塑造成為你心中的理想伴侶。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用明說和暗示來改造自己的的對象。明說就是直接告訴對方你應該怎樣。如果不想明說,在伴侶沒有滿足你需求時,你就得靠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不悅,比如不說話再加上難看的臉色,通常就能達到暗示的效果。
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如果一個人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伴侶沒有滿足Ta的需求。這種反應通常來說是因為Ta內心缺乏愛(如果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般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Ta幼時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的愛,就希望從伴侶身上得到,如果Ta還是沒有得到Ta想要的,只會讓Ta從前的想法牢不可破:沒有人愛我,世界沒有愛!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即意味著自己心中缺乏足夠的愛。而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得需要什么來讓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如果我們執著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注定會失敗。而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如果你感到憤恨,那么代表月暈現象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你進入了親密關系的第二階段——幻滅階段。
幻滅階段
何謂幻滅?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齊天大圣是真的,長大后的某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齊天大圣是人扮演的,這就是幻滅。幻滅,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的感覺。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讓我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讓自己的內心本自富足。
偏差行為
一般而言,在我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來了!這時候我們就會做一些“偏差行為”。在《正面管教》中,我們提到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會導致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權力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
前兩種行為目的的背后是孩子的安全感和重要性需求,而后兩種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時,被深刻的沮喪、痛苦驅使而作出的毀滅性行為。成人的親密關系能讓舊傷復發,當你因為需求不滿而憤恨時,就會讓你做出和小時候相同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借此避免夢想幻滅。
引起注意
為了引起伴侶的注意,我們可能會裝作可愛、親切、堅強、聰慧、勇敢 、有趣等。但是很快這種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就會被識破,當你發現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贊賞,你會變得更加沮喪,接著,就會做出第二種偏差行為——權力斗爭。
權力斗爭
隨著沮喪感越來越重,權力斗爭慢慢演變成雙方爭奪親密關系主控權的戰斗,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權和行為。
你和伴侶的權力斗爭,就是為了避免或延遲自己心中浮現的不愉快。這種痛苦的根源和我們幼時需求有著密切關系。我們寧愿爭吵也不愿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當你打算正視爭執背后的問題時,內心會告訴你將要面對的傷痛你承受不起。
案 例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狗鏈弄丟了,我父親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罵得狗血淋頭。生理上的痕跡當天就消失了,但心理的創傷卻不會這么快痊愈。我希望父親原諒我,但他并沒有,我很難過。多年之后,我又想起了這件事,而且重新感受到被父親打罵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再一次感到心碎。
我們從小到大,可能會經歷過一些令人心碎的痛,也許你現在說我已經沒事了,但其實是你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潛意識里儲藏起來,然后忘記。但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這些潛意識的傷痛總是不經意間左右著你。
報復心理
報復的傾向在權力斗爭剛開始的時候就會出現。你會刻意傷害對方,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在報復的時候,你會得到一種快感,比如爆粗口、丟東西。要超脫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著報復來轉移注意力卻很簡單。
想要知道你和伴侶的互動中是否夾雜著報復,看一件事就夠了:如果你因為伴侶的痛苦而沾沾自喜,那么你就是在報復對方!
察覺報復的跡象,并做出改變是很重要的!想想你的初心,你和Ta發展親密關系的原因難道是要傷害Ta嗎?爭吵是誰“開的頭”并不重要,因為這并不是任何人的錯,發生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就是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敗的,都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狀態。這一狀態會一直延續到婚姻關系中,不求改變,直至徹底的失敗。
因果關系
親密關系能治愈我們的舊傷,但在過程中,我們必須先體驗對我們造成影響的舊傷。但面對傷痛,我們本來應該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但事實上卻往往怪罪是伴侶在傷害我們。然后我們會嘗試控制他們的行為,確保他們不會再犯。
案 例
約翰和瑪麗深愛彼此,但在住在一起后,約翰越來越受不了瑪麗總把浴室弄得一團糟。有一天約翰實在受不了了。
約翰:瑪麗,說過多少次了,用完浴室之后要收拾干凈!
瑪麗:我會收拾的,你不要那么著急嘛!
約翰:收拾浴室會花很多時間嗎?
·······
瑪麗:約翰,你不能這么自私,你總是希望每件事都按照你的方式。
約翰:把東西亂丟的人可不是我,你簡直把浴室變成了要命的跑道。
瑪麗和約翰吵架的原因看起來是因為瑪麗沒有收拾浴室。但要想了解真正的原因,就要了解約翰和瑪麗有過什么樣的生活經歷。
瑪麗在嚴格的家教下長大,她的雙親命令小孩必須聽話。比如,父母發現她把玩具亂丟,就會把她的玩具丟進垃圾桶,而且沒收她所有的玩具,一個月不準玩。慢慢地,瑪麗深信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在和約翰在一起后,瑪麗又再次感受到小時候被嚴格要求的痛苦,讓她憶起傷心往事。
約翰出生在一個多孩子的家庭,他小時候一直覺得自己說話沒人理。因為兄弟姐妹很多,他說什么,別的兄弟姐妹一插嘴,就沒人注意到他了。而且父母因為孩子很多也照顧不到他,所以他經常會覺得自己被忽略。當他的要求多次被忽略,就觸動到了他童年的那段傷痛。事情的真相就是約翰和瑪麗在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借以控制過去的創傷。
每段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后,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各自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
憤怒情緒
在權利斗爭中一定包含憤怒的成分,刺激我們做出無情的行為,諸如攻擊伴侶的人格,拳腳相向或冷戰。
其實,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痹我們心中的痛苦,壓過所有的消極情緒。第二,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用憤怒來保護自己,永遠比面對痛苦要容易得多。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憤怒呢?作者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直面對你內心當中最深層次的傷痛。
案 例
瑪麗:你看到電費單了嗎?比上個季度多2000。
約翰:親愛的,冬天到了啊,我們用電量增多了呀。
瑪麗:可是這樣我們就沒有錢去度假了。
約翰:我可以去多加點班呀,這樣就沒問題了。瑪麗?你還好嗎?(約翰開始傾聽)
瑪麗:不好,我覺得生氣,這張電費單讓我感到我們的生活永遠沒辦法得到改善。(瑪麗開始注意自己的情緒)
約翰:我了解,可我們的周末不能就這樣毀了。 我希望我們能出去玩玩。(約翰現在已經確定了讓兩人都快樂的意向)這樣吧,也許周一我可以要求加薪。
瑪麗:不,真正困擾我的并不是電費單,也不是你加班太多。這個問題我已經遇到很多次了,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瑪麗選擇不責怪約翰,因此察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約翰:聽起來你好像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我希望你明白,你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約翰努力想分擔瑪麗的痛苦,并且用重視的態度來撫慰她。)
瑪麗:謝謝你,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種感覺。從小時候起,我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管我怎么努力,還是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瑪麗繼續與約翰分享自己的感覺,也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痛苦的根源。)
約翰:沒人愛嗎?
瑪麗:沒錯!
約翰:我了解你的感受,我母親也總讓我有同樣的感覺,她總是抱怨我們沒錢。(約翰了解到瑪麗和他同病相憐,并讓自己感受深層的情緒。)
瑪麗:我也是,沒有價值。不過,你真的很好。我常常想跟你分手,因為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你。(兩個人都繼續分享更深層次的感覺,漸漸找到了和諧。)
約翰:你從來沒告訴過我呀!親愛的,你對我來說是最好的。
在這個例子中,兩人都讓心中的痛苦浮出表面,約翰和瑪麗已經不再怪罪彼此,他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并用健康的方式處理了它。所以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場,接近對方,嘗試去理解對方,我們才能快樂。在這里有八個重要問題能引導我們做出真正有效的溝通:
1. 我想要什么?
2. 有沒有什么誤會要先澄清的?
3. 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4. 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否似曾相識?
5. 這種情緒是怎么來的?
6. 我該怎么回應這種情緒?
7. 情緒背后有哪些感覺?
8. 我能不能用愛回應這種感覺?
當我們能誠實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親密關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與親密關系無關的問題,也能借由跟伴侶溝通的方式解決。
愛意
愛是能回應一切痛苦的。在親密關系中,痛苦其實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并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愛意的產生,是由于靈魂在驅策我們去學習如何真心地愛自己和對方。它能讓我們克制沖動,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我們心中的不快,不致說出責怪或指責的話,而用理解、體諒的話來替代。這樣,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才能夠成長,并了解真正的自己。
心態
逃避痛苦、不愿面對的傾向,只會延長我們所受的考驗與苦難。許多人在面對痛苦時都會傾向逃避、掙扎、發怒或反應過度,因而使痛苦加劇。但是,由于我們的不完美而產生的痛苦也不會自動消失。
如果能坦然面對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會轉變為一份禮物,讓我們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接近自己的靈魂自由。
內省階段
當幻滅的階段移至內省階段時,你就得到一個機會去檢視自己的內心并發覺所有親密關系的源頭。內省則會讓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開錯覺的面紗,從而大大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系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但如果你把親密關系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么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
這個階段中,你的潛意識有無數的陷阱,而你的努力看上去好像都是白費。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墻而過”的藝術。
穿墻而過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系中最丑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在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墻,勢必讓生活變得十分艱辛。
停滯、死氣沉沉、缺乏興趣或燃燒殆盡的感覺是親密關系遇到墻壁時最早出現的信號。這時候,我們必須開始內省,或“尋找靈魂”才能讓親密關系繼續成長。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么這道“墻壁”到底是什么呢?
受害者監牢
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戲劇三角形”模型,就是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時,你只能用三種身份來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
遇到問題時,你首先會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你感到恐懼、自悲自憐、抱怨,覺得自己被當成了替罪羔羊。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時間長短,都會讓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處罰以及其它形式的犧牲。于是,人類處理問題的機制會驅使你采取一個比較好的位置來處理你的問題,這時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場了。
迫害者
心存責怪、自認優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會憤怒地設法逃離痛苦,于是他會把問題怪罪到別人頭上。
案 例
在運動比賽中,輸的那一隊通常會非常懊惱。你會看到他們責怪裁判不公,攻擊對方球員作弊等,但最后每個隊員都會把計分板上的敗績,扛在自己肩膀上,責怪自己“表現得不夠好”,不能讓球隊勝利。
但你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純粹是因為你已經沒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讓你不必感受當受害者的悲慘。你會不會因為一件小事就罵自己笨?這就是你心中迫害者在壓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時驅策你進步。雖然有人不介意一直活在憤怒和嚴苛的完美主義之中,但大部分人還是希望過得快樂一點。于是,就到了“拯救者”現身的時候。
拯救者
我們心中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讓我們處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問題的理想境界。
案 例
如果你覺得肩膀疼,你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疼痛的位置,并且按摩那里,如果嚴重就找醫生。當你在尋求解決的方法時,你可能會抱怨一下(受害者),甚至對造成酸痛的原因,枕頭或被子生氣(迫害者),但你現在最關心的是把肩膀治好。(拯救者)
拯救者最正面的態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忠告。但許多人不明白,其實拯救者的態度才是讓受害者保持軟弱無助,且讓迫害者得以放縱脾氣的原因。? ? ? ? ? ? ? ? ? ? ? ?
當生活中出現問題時,你可能會在“受害者監牢”里不斷轉換角色,在選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來填補另外兩個空缺。這三個角色是在不斷地變化,而如果你處理不好你的婚姻的話,你很有可能會進入“受害者牢籠”的墻壁當中。無論角色怎么轉變,都會給雙方帶來不斷的痛苦。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雖然復雜,但要得到自由卻很簡單,只要有誠懇的意向,問題就容易多了。讓我們看看幾個陷阱的例子,并探討真理所帶來的讓人自由的可能性。
左右為難
“左右為難”的情形,發生在你必須在兩個當中選一個的時候。問題是,不管選了哪一個,你都會覺得失去了某樣重要的東西。
案 例
吉姆有一份穩定的辦公室工作,但他又想成為一個藝術家。如果他選擇藝術工作,就可以做真正喜歡的事。但這樣,他就沒有經濟保障了。如果繼續坐在辦公室,經濟是有保障了,但是不能從工作中得到任何樂趣。該怎么選擇呢?
要突破左右為難的困境其實不難。首先,要選擇真理。什么是真理呢?就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不是藝術就一定是好的,如果你對窮困潦倒更感到害怕,那就選擇穩定的工作)。接受兩個選擇中的任何一個,或兩個都不選。在兩難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當成悲劇的主角,誠心去追隨你的內心,一切都會峰回路轉。
對家庭死忠的監牢
對家庭死忠有許多表達方式,包括你遵守的戒律、做出的犧牲、采取的信念,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在你出生的家庭中形成的。如果本著對家庭死忠來做事,你就是照著固定的模式、規則和信念在做事,這樣只會限制現在的你,沒有任何益處。比如這些常見的故事,女孩覺得她所選擇的男朋友必須得經過父母同意;男孩想要在外多游歷幾年,卻不得不接管家里的生意。
另外,對家庭的死忠會讓內省階段的死氣沉沉更加惡化。如果不掙脫死忠觀念的束縛,你就有可能把這個包袱傳給你的孩子。
犧牲心態的監牢
在親密關系中,犧牲心態就是為了家人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我自己并不開心做這些。但為了家人,我選擇犧牲自己。
當你的親密關系到“內省階段”,你會開始質疑你的“付出”有多少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純粹出自義務,你厭倦了犧牲的行為。
犧牲心態會以三種方式來危害你的親密關系:第一種是你會覺得自己是被迫犧牲的,因而感到憤恨。第二種是為了擺脫不斷犧牲的模式,你會放縱自己做出對方難以接受的行為。第三種就是心力交瘁,這時候你很想一走了之。
要想為犧牲模式畫上句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負起全責,真心的付出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依附情節的監牢
在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愛,那么你會因為失去歸屬感而痛苦,并且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于是你就會放棄一大部分真實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認為父母會喜歡的樣子,這就叫做依附。
案 例
Tony的妻子懷孕了,身心都感到不適。當妻子從他身邊經過時,Tony突然決定打掃房間,打掃完后,又去洗碗,疊衣服·····最后Tony發現自己當時的感覺和他小時候很像。Tony的母親有一段時間很不快樂,小Tony覺得母親不快樂是自己的錯,于是他就想如果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也許母親就會開心一點。
依附情節令人窒息的結果,在內省階段最為明顯。感到窒息的人會覺得沒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責怪伴侶奪走了他的生活,想要推開伴侶。
想要破除依附情節,你并不需要逃離自己的親密關系,你可以選擇做真實的自己,能否面對即將到來的一連串連鎖反應。在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你愿意接受伴侶不必當你的那個被依附的人,你的意向就能實現。
競爭的監牢
造成競爭的根源是你意識中的“不足”,你不相信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分給每個人。如果你持這種想法,那么你就會以“不足”的觀點來看整個世界,因而覺得沒有足夠的愛可以分給你,所以你必須打敗其它競爭者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
爭當特別的人,也會發生在你的親密關系中。比如,你會和伴侶相互比較,而把朋友、孩子當作獎品(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或者你可能單純地向伴侶證明你比他特別。
當你把競爭帶進親密關系后,你會和伴侶不斷較勁,造成你們之間的裂痕。想要結束競爭,你必須覺醒,并且誠實地面對你看待親密關系的態度。比如爭奪孩子的愛是多么的幼稚!
死亡的誘惑
“死亡的誘惑”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對更多痛苦的恐懼。也許你并不想死,但是你害怕繼續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恐懼,跟想死的欲望也相去不遠了,在遇到這種挑戰時,很多人都會說:“我再也不想有這種感覺了,我情愿死。”比如貧賤夫妻百事哀,也許給孩子交不上學費這件事,被伴侶的一頓咆哮、埋怨就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這種狀況下,不管你做出什么選擇,都應該選擇以生命為動機。選擇了生命,希望、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感都會隨之而來。
如果你發現親密關系陷入僵局,不能或不愿意親近伴侶,那么你必須注意到這種僵局背后的力量。“死亡的誘惑”會讓親密關系停滯不前甚至結束,也不愿面對自己或伴侶不可愛的那一面。如果你面臨的處境讓你很想死,或很希望親密關系結束的話,也請正視你所承受的痛苦。
走出“受害者監牢”的原則
在親密關系中,有很多的“墻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墻”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系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本質上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后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 自由并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系當中到底有什么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 沒有什么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啟示階段
啟示的階段,雖然很很短暫,但它對一個人的生命卻會造成深遠的影響。當你能夠看清自己的本質時,你就會得到“啟示”。
啟示可以很戲劇化,也可以很微妙。有時你可以馬上察覺它的存在,但有時它卻以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滲入你的腦海中。
在親密關系中,啟示有三種呈現方式:第一種,啟示推動著你的力量,讓你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第二種,以毫無察覺的方式顯現。第三種,讓你有自己選擇的力量,而不是聽天由命或辛苦地走完親密關系的前三段。
想要接觸到自己的靈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你可以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
量子隧道
化學中有氨氣分子(NH3)的理論,就是氮原子處在由三個氫原子所形成的三角形中心。根據氫原子的特性,氮原子根本無法離開這個三角形,但科學家發現氮原子能夠瞬間消失并出現在三角形的外面,然后又很快回到三角形的中心。于是,科學家就做了一個假設,就是氮原子穿越了“量子隧道”,所以能自由移動。用它來說明“啟示”呈現的方式,卻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陷于怎樣的困境,只要我們的意愿是想了解無條件的愛,就有機會穿越“量子隧道”,從而立刻體驗到靈魂關系。
案 例
作者有一天和妻子吵架,然后冷戰。有一瞬間,作者想如果我是愛她的話,是什么感覺呢?于是,他把剛剛生氣的事情放在一邊,去調動內心當中那個特別愛的感受。他想如果我是愛她的話,她特別喜歡吃我做的飯,于是他立刻就去做妻子喜歡吃的菜,然后和他妻子擁抱,表示道歉。他們之間緊張的情緒便冰消瓦解了。
“量子隧道”在親密關系的各個階段都是存在的,所以如果你愿意和伴侶一同體驗,從月暈階段直接躍入靈魂關系,也不是不可能。
相信愛
在親密關系中,啟示對你的影響越深,你越能察覺每個問題背后的禮物與經驗,了解到每件事的背后都有愛的存在,沒有例外。當你離開啟示階段,啟示仍然會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讓你面對困難仍能心存希望,并相信只要決心選擇愛,就能度過所有的困境。
不管是一步一腳印地走過親密關系的所有階段,還是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到最后靈魂都一定會讓我們了解到愛的真正目的,從而踏進靈魂關系的大門。
允許
靈魂關系的關鍵就是允許,當然這不是要你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說盡人事聽天命,讓一切都順其自然。如果你能夠明白允許的道理,那么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結語
這個世上沒什么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納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親密關系》教我們學會用知識和愛釀造幸福秘方——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在了悟、努力之后達到的自由,所有東西正慢慢變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