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女郎出身的趙薇評價瓊瑤說:“她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風格的作家,是個人情感至上的典范。”
瓊瑤喜歡把小三塑造成弱勢群體,把原配塑造成蠻橫、沒有教養的女人。以至于觀眾都覺得她筆下的原配們受到的傷害是咎由自取的。
現實中,瓊瑤當了8年小三,所以她把自己那點求而不得,見不得光的屈辱都發泄在作品里。
她的小說最迷惑的一點是:原配子女都能被小三的魅力折服,對小三理解和包容,可以為了小三去攻擊自己的母親,否則,后果非常嚴重。
01.《紫貝殼》
女主許佩青是個病美人,丈夫伯南是個把利益看得重于一切的醫生。
佩青是出于報恩才跟伯南結婚的,所以兩人的關系并不好。
在一次宴會上,佩青認識了男主夏夢軒,他是一個富于文藝氣息的富商。妻子美嬋沉迷賭博。他感覺不到家庭溫暖,只能把心力放在了兒子身上。
后來,夢軒和佩青墜入了愛河。
伯南發現后,怒不可遏,變著法折磨佩青。
佩青本來就神經不好,這么一折騰,就瘋了。
夢軒心急如焚,聯系了一個有地位的大人物,逼伯南離婚,不然就告他虐待,于是,伯南同意了離婚。
然后,夢軒把佩青安置到了一座海邊的小洋房里,耐心地為她治療,連家都不顧了。
佩青一邊對夢軒說“我們這是不對的,我們會受到懲罰的”,一邊在他偶爾回家時以淚洗面。
前夫伯南打電話羞辱佩青,說她是米蟲,情婦,佩青崩潰了。
為了安慰她,夢軒把女兒和兒子帶到了小洋房里,讓他們跟佩青搞好關系,以后可以一起過日子。
小女兒以為佩青只是爸爸的普通朋友,對她十分友好。
后來,看到了他們的親密合照,知道佩青就是害得爸爸整天不回家,讓媽媽以淚洗面的人,就學著大人的話罵佩青,佩青又崩潰了。
夢軒打了女兒一巴掌,女兒傷心地跑出了小洋房,房子在山坡上,正好下了大雨,女兒摔斷了腿。
伯南拍攝了夢軒和佩青的照片,讓人勒索了夢軒五萬塊錢。又要求夢軒交出公司財產來換佩青的自由,佩青為了不連累夢軒,跳海自殺。
夢軒刺激過度,精神失常,每天都在海灘拾紫貝殼。
02.《浪花》
女主秦雨秋是個畫家,離婚后,認識了著名畫廊“云濤”的老板賀俊之。
賀俊之結婚二十三年,兒女都已成人,事業成功,家庭美滿。
可他跟秦雨秋偷情以后,就對自己擁有的一切都不滿意了,他問老婆:你愛不愛我?
他的妻子一頭霧水,一大把年紀了,誰會整天情呀愛呀的呢?便問他是不是發燒說胡話?
他氣壞了,為自己的出軌找到了借口,大發脾氣:“你真的不覺得,婚姻生活里,包括彼此的了解和永不停止的愛情嗎?你有沒有想過,我需要些什么?”
反正,為自己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偶爾打個麻將的女人就是庸俗的、遲鈍的、面目可憎的。
只有秦雨秋超凡脫俗,為愛而生,就像她外甥女曉妍說的那樣:“她有好幾個口袋,口袋里一個裝著了解,一個裝著熱情,一個裝著思想,一個裝著她的詩情畫意。”
后來,妻子發現了丈夫的外遇,各種撒潑哭鬧,秦雨秋始終忍辱負重,千好萬好。
好到原配的子女都巴不得爸爸和媽媽離婚,跟小三在一起。
但是,高風亮節的小三選擇了退出,成全了原配一家。
“俊之,你一個人的虛偽,可以換得一家人的幸福,你就虛偽下去吧!人生有的時候也需要犧牲的。”
03.男人出軌不算事,女人忍受不了就是不識大體。
很多人以為《紫貝殼》是瓊瑤的自傳體小說,但其實《浪花》才是她的自傳體小說。
秦雨秋發音跟瓊瑤接近,里面的原配叫婉琳,跟平鑫濤前妻林婉珍只有一字之差,男主賀俊之是畫廊老板,平鑫濤是出版社社長,秦雨秋不會做家務,不算很美,很有才華,瓊瑤不會做家務,不算很美,寫得一手好文章。
寫完《浪花》,瓊瑤又把秦雨秋寫到了《一簾幽夢》里,借她外甥女對原配說:“要不是我阿姨心存忠厚,你早就不是賀太太了。”
原配保住家庭和名分,全靠小三“恩賜”。
出軌男人情有可原,退可回歸家庭,進則坐享齊人之福,還可以充滿憐惜地對小三說“薄命憐卿甘做妾”這樣的話。
足見瓊瑤對男人充滿了憐愛:
“一個妻子沒有辦法把丈夫拴在身邊,那是做女人的失敗。”?
“人有兩種,一種隨波逐流,平平穩穩地活下去就夠了,于是,他是正常的,正常的婚姻,正常的職業,正常的生活,正常的老,正常的死。另一種人,是命運的挑戰者,永遠和自己的命運作對,追求靈魂深處的真與美,于是,他就一切反常,愛的時候愛得要死,不愛的時候不肯裝模作樣,他忠于自己,而成了與眾不同。”
把男性錯誤替換為女性錯誤的情節,不僅是瓊瑤的拿手好戲,更是很多影視作品里引以為豪的橋段。
04.先把你逼瘋,再問你為什么這么瘋,然后讓你和解
臺灣電影《孤味》里,丈夫二十年前拋棄妻女,跟別的女人跑了,林太太獨自把三個女兒養大成人,從小攤販做到了餐廳的老板。
在她過70大壽這天,收到了丈夫的死訊。
丈夫臨死前要求死后回“家”,林太太不同意。
三個女兒全都站在父親那邊,感謝小三對父親的陪伴,甚至和小三成了忘年交。
最后,電影以林太太的“放下”而告終。
父親頻繁出軌,欠了幾百萬賭債,家里吃不上飯還去跟情人開房,去開房的錢都是跟妻子要的,對三個女兒不聞不問,沒盡到一丁點責任,可女兒因為爸爸帶自己吃了一次軟糖,就對父親感恩戴德。卻從未理解過母親為她們承擔了多少風雨。
她們心安理得地做父親的小棉襖,冠冕堂皇地要求母親跟過去和解。
是典型的“男人犯錯,要女人吃藥”的行為。
男人不管犯多大的錯誤,歸來仍是少年。不管混得多慘,身邊都會有善解人意,無限包容的情人不棄不離。
很多男人靠這樣的臆想過活,一廂情愿地自我催眠。
女人要寬容,男人走掉,自己要努力撫養小孩,還要原諒和容納男人和小三,男人的錯誤只要交給時間就好了,不用付出代價,女人不和解就是自討苦吃。
這種高高在上,超凡脫俗,自以為是教人“和解”的論調,暴露了傳統觀念下女人的艱難處境:沒有男人的女人再成功都不被承認。
05.女人有更廣闊的世界
《誰先愛上他的》里的原配比《孤味》更慘。
宋正遠癌癥去世,留下老婆劉三蓮和兒子相依為命。
劉三蓮發現丈夫最后一程是和一個叫高裕杰的男人度過的,丈夫還把留給兒子的保險金轉到了高裕杰名下。
后來,兒子也拋棄了劉三蓮,賴在高裕杰家里不走。
電影把劉三蓮塑造成暴躁易怒,氣急敗壞、缺錢又缺愛的更年期婦女,不得老公兒子歡心,讓觀眾都嫌棄。通過“作踐”可憐的同妻來制造笑點,厭女心態暴露無遺。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一個被欺騙毀了一輩子的女人,最在意的竟然是丈夫對自己有沒有一點點愛。
女人對傷害自己的男人念念不忘,出軌男人和小三的愛情比天還大。
在愛情面前,所有的錯誤都能原諒,別人的痛苦都不值得一提。
這不就是“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紫菱失去的可是她全部的愛情”的邏輯嗎?
對愛情的迷戀程度如此之深,把它當成一種“現代宗教”,是一種病態。
現實中,女人的思想真沒那么狹窄。
我不認為在出軌、騙婚的作品里,只能是批判和怒罵,描寫出軌者的進退兩難,身不由己都是正常的,但我也不認同忽略出軌者作惡的一面,一味夸大他的可憐和無辜,同時踩著原配的痛處貶低她們。
更不認同把愛情奉為圣經,凌駕于世間所有的道德準則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出軌和愛情完全可以用更深入、更平實之類的角度去表達。
生活中,原配們沒那么脆弱,沒那么偏執,也沒那么狹隘。
她們被欺騙被傷害后,有權利選擇原不原諒。
我希望她們為了自己過得輕松選擇放下,進入更遼闊的世界,但也理解她們的掙扎,困惑,怨恨和不甘。
畢竟,人生總要找到支撐點,不管用愛支撐,還是用恨支撐,到最后還不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