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載回憶
??附 錄 二
?晚年文章
12,我親歷的巧遇與緣分
第一件事是與寺廟的緣分。抗日戰爭時,我父親跟隨叔公在湖南的臨時省會沅陵讀書,大祖母伍長姑將母親從縣城接到她的住宅居住,己卯(1939)年我就出生在大祖母家,即湖南安鄉縣五合剅農村,恰好旁邊是一座廟,叫太子廟。小學發蒙讀書時,學校教室就在縣城的觀音閣左側。20 世紀 50 年代初讀中小學,我家住房就是搭建在五通廟圍墻外的偏房。在湖南水利學校讀書時,最初的校址就在南岳大廟內,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僧人已還俗,他們原來的住所就是我們的宿舍,廟堂就是我們的教室。改革開放后到廣東打工,香港老板是汕頭人,信仰佛教,我常隨他們拜訪名寺名廟。我生在寺廟旁,曾住在寺廟邊,曾宿在寺廟里,也曾在寺廟旁、寺廟內讀過書,在粵打工,又常拜訪寺廟,可說是巧合,也算是與寺廟有緣分。
第二件事是三代人不期而同,都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小學。民國時期,我父親就讀湖南安鄉高等小學堂。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就讀國立湖南省安鄉縣第一完全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城關鎮一完小。“文化大革命”后,我兒子從安障公社沙湖口小學轉學到縣城讀書時,我住在縣城北面,按常理應在縣城北面的學校讀書,由于各種原因,只能到較遠的城南小學就讀。我家三代人讀小學的校址未變,只是變更校名,現在又改成了“昌頤小學”,不是刻意促成,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巧遇。
第三件事是湖南水利學校(現長沙理工大學)我們班的一些巧事。我們班是農田水利工程 59 屆 11 班,畢業時共獲得 11 面錦旗。原定在 2011 年 10 月,在母校舉辦第 1 次大聚會,由于發起者之一的唐匯八十三載回憶榮同學在新疆水利工程施工不能到會,推遲到 11 月 6 日,因為巢劍平同學有事,又延遲到 11 月 11 日。聚會終于在 2011 年 11 月 11 日11 點,在母校會議室,交流畢業分別 52 年各自的經歷,講述自己的故事。可見這個 1 字在我班很有特色,除上述的幾個 11 外,還有在校學生中發展了第 1 個共產黨員余健美同學,畢業后羅諒述同學成為校友中第 1 個廳級領導。這些都不是有意促成,而是不知不覺構成后,回憶中發現有 6 個 11,14 個 1 的這種巧遇現象。
第四件事是在廣東重操舊業水利水電工程。我南下廣東打工,在港資捷德紡織(深圳)有限公司任職工程部主管,擔任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甲方代表,遠離水利水電工程已經有 8 年。公司港資老板劉理璋先生有意在韶關市投資建設水電站,水電站是水利工程,在知曉我是水利工程專業人員后,非常高興。之后成立了韶關市盈保電業有限公司,聘任我為總工程師。我重操舊業,按照廣東北江上游的湞水流域規劃,對其中的新莊水電站(裝機 1.17 萬千瓦)的勘察、設計、施工各項工作做了周密安排,經四年工期的艱苦奮斗,于 2007 年完美投產。新莊水電站在同期同規模的三個水電站工程中造價最低,主要原因是避免了施工時的汛期洪災損失,受到省、市主管部門的高度贊揚。這項工程已投產十多年了,早已收回了投資。是一個環保工程,是我重操水利水電工程的巧遇,也是我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和工民建工程 50 多年,實施 80 多處工程項目的最后一個工程,更是我一世與水利水電工程的緣分之佐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2.2(登載﹕《安鄉論壇》《知乎》)八十三載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