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院士思維》是聆聽科技大師的教誨,讀《聆聽:外語界前輩的聲音》則是一窺語言大師的思想,不同的還有,這本書是對話體,主要是對15位德高望重的外語界教授的訪談記錄。
本周要推薦的書籍就是《聆聽:外語界前輩的聲音》,對英語不感興趣也可以看看,因為讀書、做學問的道理是相通的。
例如,關于讀書和思考,潘文國教授的建議只有一句話,要“多讀勤思”。“多讀”是基礎,“勤思”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跳板,創(chuàng)新的起點,另外關于“多讀”,他說要注意三點:第一,要廣泛讀,知識面越寬,做學問的基礎越扎實。第二要讀經(jīng)典,經(jīng)典總能常讀常新,而且每次都會有不同的啟發(fā)和感受。概論和通史作為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只能作為“導游圖”和“敲門磚”,不能把它當作知識和學問本身。第三要做筆記,還要讀筆記,做筆記的筆記。《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勤思”的過程就是《中庸》里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包括“學、思、行” 三個階段。
慚愧,今天因為這本書才知道“學而時習之”的“習”不是“復習”,而是“實踐”。除了是中學語文課本的誤導之外,還有自己的孤陋寡聞。
果真要像潘教授說的,“老老實實讀書”,像我這種沒讀過幾本經(jīng)典的人,還天天寫作,臉皮真的很厚。但還是要寫,不寫不知道讀書少。
國學大師黃侃說,五十之前不著書。他所看的經(jīng)、史、語言文學諸書,反復讀數(shù)十遍,熟悉到能脫口而出具體的篇、頁、行數(shù),幾乎沒有差誤,仍不輕易下筆。他的國學大師的地位是因為他侄子整理了他的讀書筆記,編著成書。
大師不輕易寫文,我等螻蟻,卻喜歡班門弄斧。黃侃說“中國學問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
希望自己在班門弄斧的過程中,盡量不要忘記大師所說的學問之道:“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為后世負責,五曰不竊”。
最近有些迷茫和浮躁,剛好看到這本書上引用的《大學》里的一段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見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潘教授的解釋是:“要懂得自己追求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定力,有了定力才能靜,有了“靜”以后才有“安、慮、得”,“安、慮、得”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一個“實”字,“安”就是老老實實地安心讀書,“慮”就是切切實實地認真思考,“得”就是實實在在地“學有所得”。
.
迷茫和浮躁都是因為自己沒有目標且讀書少。
另附今日教訓:不要跟垃圾人吵架,一激動,被情緒帶著,自己也容易變成垃圾。被罵被說,忍一時海闊天空。也終于知道《老師·好》電影中苗老師被冤枉時為啥忍氣吞聲了,跟不講道理的人是講不清道理的,反駁就是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