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上初中的小侄子非常苦惱。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里他僅僅只讀了一本書甚至都沒有讀完。為了找出原因,我跟他聊了聊。他假期里未曾讀完的書是《魯賓遜漂流記》。我問他每天讀幾頁,他說每天只安排半小時讀課外書,每天五六頁吧。他是個做事情比較仔細的孩子,不管讀書還是寫字都非常認真。加之整個假期里還有一半的時間外出游玩了。所以只有不到二十天的時間,每天只讀幾頁,怎么讀得完?他自己也對此進行了反思:自己閱讀速度太慢了。
回想我自己的讀書歷程,在沒有接觸到更多閱讀方法之前,我讀書也是跟小侄子一樣的,一本書拿到手一定要從頭讀到尾一字不拉,就是“通讀”。
其實對于“通讀”相信很多人都比較有感觸。我們在學校從小反復被教導的最佳讀書方法就是“通讀”啊。
我是深受其害的,如今侄子也是深受其害的。實際上很多人都深受其害啊。因為慢,所以在同樣的時間里我們獲取的知識是比那些懂得快速閱讀的人少很多的。
所以必須學習快速高效的閱讀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說自己一年能讀300本書。想想看300本,差不多就是每天一本書。那肯定是得有一定的方法才能完成的。
那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提高閱讀速度呢?今天就來給大家推薦一本介紹閱讀方法的書,書名叫做《高效能閱讀》。
這本書的作者是原尻淳一,日本龍谷大學研究所經濟科研究碩士。現任艾回娛樂股份公司品牌策略部門市場調查室課長,主要負責藝人的品牌贊助、市場調查和訂定公司日程計劃等工作。話說這個艾回娛樂,可是亞洲頂尖的娛樂公司,旗下藝人有安室奈美惠、幸田來未、濱崎步,還有劉德華、陳奕迅、彭于晏等等。
好,說回作者,竟然是個娛樂公司的宣傳策劃,是不是有點意外?其實這本書并非原尻淳一的第一本書,原尻淳一還和日本知名的暢銷書作家小山龍介一起寫過《整理的藝術3:創意是整理出來的》等書。
那么這樣的作者介紹的讀書方法到底靠不靠譜?
好吧,看了我們就知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么要閱讀,閱讀的目的是什么?閱讀有沒有目的?肯定有的。英國尼基·斯坦頓在他的《溝通圣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一書中把閱讀目的分為三種:一種是消遣,閱讀有趣的文章、故事,就是從文字中找樂子;其二是獲取信息,為了得到知識而閱讀;第三種是判斷,通過閱讀了解別人的想法、意見,從而得到自己的想法和結論。
所以你看,沒有人是不帶目的來閱讀的,就算是無聊隨便翻翻,也是帶著娛樂自己打發時間的目的。
而《高效能閱讀》這本書的作者原尻淳一提出,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產出,“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實現創造性產出”。書中作者產出的終極目的是“著書立說”。實際上我們可以理解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里獲得獨到的經驗,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所以可以說原尻淳一所說的閱讀目的其實就是將尼基·斯坦頓先生所說的第二種信息和第三種判斷的綜合。
那為了最終實現這個目的,我們到底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讀書呢?
作者在書中從新手小白到終極高手給大家推薦了89種之多的讀書技巧。當然這89種讀書技巧并非全是作者的獨創方法,而是作者在通讀了百余冊讀書術書籍之后,經過自己親測有效的方法技巧。所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很強的。
這本書一開始作者的切入點非常好,先介紹如何培養讀書興趣,做一個熱愛讀書、善于讀書的人。比方一開始作者就講到法國作家尼埃爾·佩納克的“讀者權利十條”并且說尤有共鳴的是第二條(跳讀的權利)、第三條(不讀完的權利)和第八條(隨意選讀的權利)。就是說對待一本書,我們不是必須通讀不可,我們喜歡某些章節那就只讀那部分也可以;有些書讀著讀著感覺乏味了,那就不用讀了;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要讀的書,喜歡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好了。這就讓原本不太喜歡讀書的人對這本書產生了深厚興趣,讀書其實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讀書的興趣培養起來了,我們就要來學習一些讀書技巧了,如何能讀得更多并且有效吸收書中知識呢。首先是要培養速讀能力,達到一目十行甚至幾十行的能力。
當然這里還要強調下速讀的真正速度還是跟讀書目的有關系的。比如A和B兩個人同樣在讀書,A因為工作的關系,需要經常撰寫報告之類的文書;而B是為了學習寫文章。顯然這兩個人的閱讀目的就不一樣?那根據這本書里介紹的讀書技巧,我就會建議A拿到相應的工具書后先讀目錄,從中找到自己目前最需要了解的內容進性針對性的學習,而從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比方推薦A 閱讀《溝通圣經》的第16章(撰寫報告)和第17章( 其他文書任務)。而B是為了學習寫作,那就推薦他用近似通讀的方法閱讀名家名著,學習作家們對小說結構布局、語言文字的把控等。這個時候,A的閱讀速度顯然是可以比B的閱讀速度快很多的。
在《高效能閱讀》這本書里所介紹的89種閱讀方法當中,還有一種方法也非常值得推薦:70∶20∶10模式。這個模式是來源于谷歌公司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比。實際上這個基準除了也可以用來讀書之外,差不多可以用于其他很多活動當中。那單就讀書而言,這個模式是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的靈活運用。簡單的也可以理解為家長在指導孩子讀書的時候,教材占到所讀書籍的70%;教輔則可占到閱讀量的20%,以增進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剩下的10%的閱讀量則分配給課外書以增加眼界開闊視野。
閱讀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要將知識應用到我們的工作中、生活中,這才不至于是讀死書對不對?那就是要實現我們的終極目標:產出。
如何來實現呢?
作者原尻淳一的終極目標是“著書立說”。在能夠著書立說之前,他通過閱讀、積累,構建起自己的數據庫。當我們讀書達到一定廣度和深度之后,我們積累了很多信息、數據,學會存儲、整理、歸納、總結這些數據。當我們要做產出的工作的時候,這些數據就能充分發揮作用了。
這里介紹的一些方法也非常簡單實用,卡片、便利貼、手機等都可以存儲閱讀當中的筆記、感想、評論等,在某個主題或者某個系列的閱讀結束之后,將積累下來的這些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并總結出可以為自己所用的知識,甚至能夠融匯貫通,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升華自己超越他人。
總的來說,目前市面上教大家閱讀方法的書籍非常多,這本《高效能閱讀》是值得強烈推薦的。作者從閱讀的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及至高級階段都有數十種詳細的具有實操性的方法可供大家借鑒學習。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提高速讀能力,而作者對閱讀最終目的的推崇,讓我們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及閱讀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無限可能性:通過閱讀實現產出、創造價值。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