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公眾號和自媒體寫作,有不少困惑,也做了一些思考,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
據微信最新的數據,公眾號數量已超2000萬之多,加上多達幾百萬的自媒體賬號,而且每天還在增加,移動端的資訊和內容已實在太多,如此泛濫的信息,已經讓用戶的注意力深感疲勞,無用和乏味、低俗的信息太多,好內容很難浮出水面,所謂的科學算法又暫時沒辦法真正做到精準推送,我想這才是最近一段時間公眾號打開率和閱讀量急劇下降的本質原因。
原本做公眾號是出于個人興趣,喜歡寫東西,有表達欲望,后來炒得火熱的內容變現,讓大家難免受不住誘惑,一窩蜂的蹭熱度和奔著流量去,內容質量下滑,時間久了,用戶感到厭倦,自然會選擇離開。
在這2000多萬的公眾號中,據說大概有一半是僵尸號(就是一個月都無法更新一次),只有不到20%能保持日更,而能持續輸出原創內容的就更少了。
有大V說過“持續創作,時間會幫你消滅99%的對手”,這句話,我認為是對的,所以,我選擇堅持寫下去。
看電影是我從小就養成的愛好,寫影評是想分享的本能,而文學是我的最愛,寫小說是夢想,冷靜下來后,我想應該時常稍做停頓,認清自己想要和擅長的,回歸初心。
前段時間開始,本想每天推薦一部自認為好的電影,但想到內容已經這么多,每天大家的時間又這么一點,沒事實上的必要,另外我也想慢下來好好寫,要有熱情和真正的興趣,不能為了要日更而倉促寫完,得先自己滿意,大家才有可能認可。
越是浮躁,我以為大家會更渴望有營養的深度內容和真誠的交流,因為我就是這樣的,我還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斷,當然,我并不自認為我現在所寫的就是有營養和有深度的,但我不會為了蹭流量而對低俗內容趨之若鶩,只會寫自己真正想寫的,并希望能一直進步,以達到有營養和有深度的目標,歡迎大家真誠的給我提意見,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喜好和想法,并能不時給予我鼓勵,那將是我堅持的力量源泉之一。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里,我想過把公眾號像之前的個人博客一樣,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看過的好東西,然后經由網絡連接起這一座座的孤島,對此,劉天昭在由她的個人博客文章集結而成的書——《出神》的后記里,說過的一段話深得我心:“只是我自己喜歡看陌生人的博客,尤其是講生活和感受的那種,內容未必多新鮮,見解也未必有啟發,但是那講述本身帶有迷人的莊重“,把它放到公眾號的寫作中,我認為仍然適用——如果只是提供實用的資訊,這件事又何必自媒體來做呢?專業的機構媒體才更為適合,而自媒體的真正價值,如果有的話,是那些真正有見地的個人思考,和獨具個性有趣的文字(也才可能有讀者樂意為之付費)——這也是我熱愛寫作的真正緣由。
“寫作(博客)是我試圖理解人生,感知自我,賦予生活以意義的方式”(劉天昭),而意義是生命的支撐,幫你抵御無聊的困擾,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告訴你:“借著意義的尋找,將自己超拔出來”。
也歡迎大家留言說說你們的想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