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刀尖上的航路 海權問題
第三節·一條注定不會平坦的道路
1、必須承認,至今,美軍依然是航母使用經驗最為成熟、理解最為深刻的軍隊,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鮮血和生命基礎之上的。
2、全球戰略,僅僅是軍隊能夠全球到達是不夠的,你的文化、企業、國民也可以“全球到達”,這才可能將全球戰略變現。
3、海外投資就如同人的肢體伸長,企業是皮肉,軍力是骨骼。
第六章·從“吃”說起 地緣問題
第二節·國都背后的玄機
1、北京之所以這么招霧霾,是因為北京城周邊的一大半被燕山山脈所圍繞,冬季時,城內相對較溫濕,灰塵水汽易于凝結、懸浮,而因受山脈阻隔,西北風吹不過來,污染物自然也就不易散開。
2、中國歷史上,作為國都時間最長、經歷朝代最多的,首推長安(西安)和洛陽。
3、根據地選址三個必要條件:
1)可守。必須有足夠的地理屏障,能依托地勢以少勝多,這樣才能騰出手搞建設、攢錢、升級。
2)能養。在地理屏障后,須有足夠大的空間,才能滿足農耕、繁衍,而且還不能被分割,必須交通便利,否則不好管理。
3)可攻。最終目的是為了打出去。
4、放眼全中國,最符合上述三點的,就是位于陜西的關中盆地。關中依托陜北高原、太行山脈以及秦嶺等天然屏護,只要守住函谷關、武關、潼關等幾處關隘,即便天下大亂,關隴之地也依然相對安定。而一旦越過這幾處險要的關隘,就是八百里秦川沃野,而且是完整的一塊,基本沒什么地勢阻礙。
5、而從關中地區東出函谷關,就可打到四通八達的中原地區,再向南推進到江淮地區,越長江,便豁然開朗,而由此南下漢中,則可方便進出巴蜀地區,可爭天下。
6、從歷史上看,周、秦、漢、隋、唐等王朝,都走這個路子,周的國度鎬京、秦的咸陽以及后世的長安,都差不多處于關中盆地偏東的位置。一來那時西北雨量充足,那一片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水源豐富,足以撐起大城市的需求。二來,由長安或咸陽出發,通過涇河、渭水、灞河等河流,再借運河,便可乘船一路向東入海。此外,定都長安的另一個好處是,這個位置既可很方便地管理關中全境,又因靠近東部,戰時軍隊在函谷關以東打仗,離國度不遠,便于指揮。如此一來,西安就有了十三朝古都的說法。
7、在宋以前,凡是王朝昌盛時期,我國事實上往往處于雙首都的狀態,西都長安、東都洛陽。
8、隨著氣候變冷,降水量不斷減少,長安最終無法再繼續承擔帝國首都的角色,也即“王氣耗盡”。而失去了長安的依托,洛陽的首都屬性就難以為繼。
9、明朝定都南京,雖水陸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但抗沖擊能力不強。“虎踞龍盤今勝昔”說的就是南京的地勢,“虎”即石頭城,“龍”指紫金山,它們與金陵城遙相呼應,戰時可相互支援、配合。
10、在關中盆地無法繼續承擔首都職能后,依托燕山山脈的北京,就成了最佳的替代項。
11、地理特征+政治需求就成了地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