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小感
作為一個1歲8個月孩子的媽媽,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曾經有過迷茫,也有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以下是思考的三個小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1.關于吃飯
吃飯對于很多幫忙帶孩子的家有老人來說說個頭等大事,他們精心的花幾個小時烹飪一頓有營養的輔食,擔心孩子吃不飽,長不好,又代勞去一勺子一勺子地邊喂他們。
對于我這個新晉媽媽來說,一直的觀念就是吃飯是很重要,但是我們更要相信孩子的本能,餓了自然他會自己吃飯,而不是大人追著滿屋子喂飯,我們只需把飯菜做好,把他抱到他的餐椅上,剩下的吃飯這個動作完全放心交給他,或許他現在還不是很熟練把勺子塞進嘴巴,又或許他會把整張餐椅弄得一片狼藉,又有什么關系呢,難道我們都忘了我們也是這樣一步步學會了吃飯的,不是嗎?相信孩子,他和我們一樣,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在保證他安全的情況下,全權交給他就行了。
2.關于孩子發脾氣
孩子一歲八個月,開始越來越有脾氣了,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小主見了,要不到的東西,或者媽媽或外婆走開了,他立即撒潑,滾在地上扯開嗓子大哭,甚至用額頭去磕地板...各種虐心的場面。這種情況下,或許很多家長很頭大,這孩子怎么脾氣越來越爆了,動不動就世界大戰似的。
其實稍微懂一點點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我們就能理解他了,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強烈感受到了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變化,但是同時他的情緒控制能力還沒有開始,語言表達能力還在啟蒙階段,無法言語表達,一旦被拒絕,情緒就立即被激發卻無法自己去管理情緒。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做的的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允許他情緒的表達流動,在他大哭的時候,在旁邊陪伴他,“B 哥,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是不是?媽媽知道你想要玩這個插座,但太危險了,媽媽拒絕你了,媽媽在這里陪著你,你心里有什么不舒服,你怎么哭出來都可以,媽媽陪著你,媽媽怎樣都愛你...”,等他發泄完情緒,安撫抱抱孩子,然后和他討論這個問題,講道理就OK。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孩子的情緒處理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處理時非常考驗為人父母的情緒穩定性,因為孩子一旦發起脾氣大哭起來,至少持續十幾分鐘,有些甚至長達一兩個小時,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的人,你也容易跟著孩子一起炸毛了。還有些家長直接采取粗暴簡略的方法:男子漢大丈夫,哭什么哭?/再哭的話,就把你扔出去了……這種處理方式是堅決不允許的,現在很多成人有抑郁癥,躁郁癥等心理障礙,和從小不允許情緒流動進而沒有習得情緒的正確表達有非常大的關系。
所謂的情商,是從自身情緒的察覺,表達,管理,再推己及人開始……
3.關于高質量陪伴
什么叫高質量的陪伴?自認為是全身心的陪伴,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一起閱讀,一起玩耍互動,而不是純粹只是物理上的拿著手機刷著朋友圈,把孩子放一邊,偶爾看他幾眼的陪伴模式。
曾一度,嚴重手機控,把孩子放一邊玩沙子的時候,忙拿出手機來“續命”,孩子一轉眼看到,立即很不開心走過來,哭著讓我把手機放下,拉我的手過去一起玩沙子,后來一細想,是呀,我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陪伴而陪伴嗎?把孩子當作成麻煩了嗎?難道自己認為陪孩子不是一件非常開心,非常享受,很有價值的事情嗎?親子的陪伴,是為了告訴孩子:媽媽很樂意和你在一起,一起開心的玩樂,開心的成長,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們愛你
從那以后,下班回到家,我都主動把手機放下,一起陪孩子玩躲貓貓游戲,一起陪孩子堆疊積木,一起戶外大自然觀景,一起牙牙學語...你會發現生活最終回報你很多很多,你發現一個生命就如同一顆種子,慢慢成長成它本該有的模樣,而我們作為父母靜靜耐心旁邊等待,參與著一個神奇生命的成長每一步。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但我認為更多的時候,上帝把孩子賜予我們,是為了我們未完成的業力,他來到人世間是為了給你補上生命中的一課。或許以前的你不懂什么叫做無私的愛,有了他以后,你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現在的自己發現,原來給予愛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情;或許之前的你早已丟失了那一份簡單的快樂,此刻的自己發現,原來細細觀察一片落葉,一片云朵,一只慢慢笨拙爬行的蝸牛都可以是一件如此快樂的事情...
感謝這些人間的小天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