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某人氣憤地說:這件事太氣人了!然后聽她的解釋,好像確實很讓人生氣。可是,從態度與事件的角度來說,這不就是讓事件決定態度了嗎?
這就意味著,你是被外界操控的一類人。也就是說,你控制不了自己,而是被別人控制著。
比如,早上起來,心情挺好。走在上班路上,竟然被疾駛而過的汽車濺一身臟水。這下好了,自己完全被激怒了,大喊大叫,破口大罵。卻又不得不去公司上班,最后搞得工作沒有一點效率,心情一直低沉,面對他人的招呼默不作聲。
這就是一個事件決定態度的典型例子。自己一天的工作,心情,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都受到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但是,我們絕對不應該讓事件決定態度,而應該反之,用態度決定事件。
我們被濺了一身水,難免有所情緒,但是一定要警惕,不能讓這種情緒持續很長時間,更不應該給他人帶來壞的影響。我們應該主動改變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吸取教訓,我是否應該靠最路邊走?我是否應該挺住,等車過去了再走?從而避免下一次出現同樣的壞事。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就是改變壞事件帶來的壞態度,或者保持好事件產生的好態度,從而避免下一次壞事件發生,和使好事件再次發生。
再如,公司都加薪了,但是你了解到別人加薪比你多。你又該有什么態度?大多數人的態度都是抱怨,并且因此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工作做得越來越不好。
這就是個陷阱!工資不就是一種價值反饋嗎?為什么不把握這次良好的反饋機會來思考一下自己為什么沒有給公司帶來更高的價值?自己哪方面的工作做得的確還不夠好?有這種主動積極求變,思考原因,追求本質的態度,自己的工作不做得就越來越好了?工資從而有可能大幅提高,超過他人。
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里有這么一個例子。第一種人,當別人叫他笨蛋時,他會面紅耳赤,憤怒不已,甚至可能發生口角或沖突。第二種人,當別人叫他笨蛋是,他思考了一下,然后笑著回答了一句“謝謝”。
第一種人就是典型的讓事件決定態度的人,匆匆一生,都在外在環境以及他人的掌控之中,可能從來都不曾完完全全地掌控自我。第二種人,就是典型的讓態度決定事件的人,他們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行為舉止從而掌控自我人生。
我們必須要知道,事件發生的時候,影響我們的絕對不是事件,而是我們是否能對事件發生后的態度有決定權。當我們認為我們有決定權時,我們就能自由決定自己的態度,而不是被事件所影響,從而再次正向影響事件。而那些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決定權的人,總是在被這個世界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