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為《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題目的重字均為二聲。
對于我來說,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什么我在學校覺得格格不入,為什么我們大學像大專,為什么我想出國出不了,極其瑣碎和繁雜,我很想說,這些書幫我解決了實際的問題,然后我就走上了一條坦蕩的康莊大道。但現實是,我讀了,也沒啥用,我該被排擠還是被排擠,考試該低分還是低分,就這么苦悶的過了四年,直到參加工作,懂得了些人情世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以前為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才明白為什么當時會被排擠,困惑了我那么久的問題,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但是,為什么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大學四年都沒想明白呢,剛開始以為是地域差異問題,我上學的地方風氣還是太差,人們思想太狹隘,找不到一點開明民主的影子。直到后來的工作中遇到了新的問題,苦悶的感覺重新回來了,我才意識到,原來是角度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就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我抬頭看到的永遠是一片天,思考問題永遠是一個邏輯,所以縱使我花再多的時間,也還是跳不出那個坑。剛開始我對于這本書提出一大堆閱讀規則很不耐煩,覺得為什么讀書還要這么累,但是讀到作者對于閱讀目的的見解的時候,我覺得非常有共鳴。文章大意如下:
“閱讀,是為了增進理解,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生,與其他事實有什么關聯,有什么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兒,此種理解就是從新的角度給他更高層次的啟發?!?/b>
我天天刷微博,看公眾號,讀雜志,這些東西一下子就能讀懂,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它增加了我的資訊,但卻不能增加理解力,因為在閱讀之前,我的理解力就已經與他們完全相當了,這些文章,沒有辦法讓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我曾以為,知道,就等于理解,也可以算做學習,記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學的越多。但最后只不過運用了記憶力而已,其實除了那些訊息之外一無所獲,只是知道這件事發生了而已。理解力,是比回答書本內容一些簡單問題還要多一點的東西,一個讀者要能夠正確的回答許多更進一步的問題,才表示有更高一層的理解力。探討國文全體知識的《文心》中也對此問題有所探討,“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有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大家于有字的書外,更應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至此,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我讀那么多書沒有用,問題擱置了那么久沒有解決的原因了。如果你跟我有同樣的困擾,真的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用這本書的方法去研究那些可以給你人生帶來改變的經典,你問什么書可以改變人生?這本書里也有寫哦.
當然,除了獲取資訊和理解外,閱讀的目的還有可能是娛樂,這是最沒有要求,也是最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本書不是,也沒想為你閱讀一本明星八卦作指導。
最后最后,書里有一段話我想摘在下面,不想批判,只是質疑
“一個人文素養優良的高中,就算什么也沒做,也該培養出能達到分析閱讀的讀者,一個優秀的大學,就算什么也沒貢獻,也該培育出能進行主題閱讀的讀者,大學的文憑應該代表著一般大學畢業生的閱讀水平,不但能夠閱讀任何一種普通的資料,還能針對任何一種主題做個人的研究。四年大學再加上十二年中小學教育,總共是十六年學校教育,其實不該花這么長的時間來學習如何閱讀,如果真是如此,這中間必然出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