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是1918年梁漱溟的父親梁巨川在跳湖自盡之前問的最后一句話。在自盡前三天的那個清晨,他向梁漱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身為北大哲學講師的兒子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
隨著二戰的結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網絡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世界和平是大勢所趨,但局部戰爭依然頻繁出現,這個世界是在向更美好的未來前進嗎?
善良是人的本性嗎?善良會使人類越來越好嗎?樊老師最新講解的《善意的魔力》恰逢其時,給出了引人深思的答案。
作者指出了一個已被許多人遺忘的事實:世界遠比你想象的更善良,并帶你學會用善意去感知世界,用善意去塑造生活,讓善良成為生活的底色。
同時,樊老師講的另外一本書《給善良一個人答案》,也從倫理學上討論了善惡的標準及演變過程,完整地呈現了主流道德哲學理論的流變,給予我們分辨是是非非的視角,從而幫助我們養成批判性思維,遠離迷茫。
一行禪師說:"覺知就像太陽,當它照耀在事物上,事物就會轉化。"善良亦是如此。
我們的善良更容易激發他人的善良,也就更容易傳播善良。因為你怎么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怎么對待你。
當我們的善舉可以改善他人的生活時,我們自己的生活也會隨之改善。善舉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行善有助于消除疲憊,釋放壓力,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它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甚至讓我們活得更長久。
善良并不代表著軟弱或輕信,而是代表著公平、始終如一和值得信賴。善良是充分了解他人,發掘他們最大的潛能,這對任何領導團隊或管理組織的人都至關重要。善良是顧全大局,是明白成功不能靠走捷徑,更不能靠騙人,而是要在一段漫長的時間里艱苦努力,歷經挫折。
無私的人總是先人后己,經常被視為善良的典范。但我想說的是,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也請不要忘記善待自己。自我關懷不等同于自我放縱和自我迷戀,適當的自我關懷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幸福感,促使我們幫助他人。
如何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書中給到了一些訣竅,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_^成為“善舉觀察者”,即多看到別人的善舉。
^_^不要以為孩子既沒有思想又自私,孩子是善良的。
^_^不要被新聞影響心情。如果最近有一個新聞天天刷屏,你最好控制自己不要去看,這時候要適當叫停。)
^_^享受因善待他人而產生的溫情效應。
^_^追求實現論幸福和快樂論幸福。實現論幸福就是我得到了一個東西,我可以幸福;快樂論幸福是過程當中我也很快樂、很幸福。
^_^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
^_^謹記善良的人會成為人生贏家。
^_^盡量讓每一種情況比一開始好一些。
^_^喚醒內心深處的“阿蒂克斯”。阿蒂克斯是《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主人公之一,他認為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人都不壞。
^_^積極提高同理心水平。
^_^不要讓善舉變成一種待辦事項。現在就做,不需要等。
^_^閱讀時,認真閱讀。傾聽時,認真傾聽。這兩條是針對同理心訓練提出的。)
^_^主動與陌生人交談。
^_^懷著敬畏之心散步,你會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_^發帖前請三思,這是網上的善良。
^_^按善良準則關注和取關社交媒體賬號。
^_^制訂計劃,成為英雄。
^_^善待自己。
^_^行善時應忠于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