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簡介】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 ? ? 【創作背景】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 ? ? 【內容概述】《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作者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所寫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 ? ? 【分篇簡介】
? ? ? ? 第一篇作品《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 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嗷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 ? ? ?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 ? ?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記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地抨擊。
? ? ? ? 《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 ? ?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在陰間”。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
? ?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矛盾,表達了應該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 ? ?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 ? ? ? 上述七篇作品,記述了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后面的《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三篇作品,記述了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印。
? ? ? 《瑣記》記敘了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物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 ? ? ?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的記述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力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深情懷念。
? ? ?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社會黑暗、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 ? ? ? 《朝花夕拾》不僅僅是對往事的記錄,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家以生動地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描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態心情,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寫除夕夜長媽媽教少年魯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講“吉利話”和元旦清晨等待魯迅“恭喜”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老先生大聲朗讀文章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寥寥幾筆,把老先生那種癡迷入神的情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 ? ? 作品在寫作手法上,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寫得繪聲繪色: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云雀從草間直竄向云霄,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構成了富有情趣的風景畫,使得百草園成為令人神往的兒童樂園。
【人物介紹】
? ? ? ? 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 ? ? ? 父親出自《五猖會》。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于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 ? ? ?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 ? ? ? 范愛農出自《范愛農》。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 ? ? ? 【鞏固訓練】《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追憶自己青少年時期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散文集。請根據你的閱讀積累,回答下列題目。
? ? ? ? 一、選擇題
1.“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主要原因是(D )
A、形象好看 B、活潑詼諧 C、能勾攝惡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2.《藤野先生》中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是( C )
A、受到日本同學歧視 B、先生不重視自己
C、要拯救國民的精神 D、學醫太難
3.《瑣記》一文中寫了幾件事,表達了對衍太太的不滿( C )
A.一件 B.兩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長的性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個不是阿長的性格特點( C )
A.迷信 B.不拘小節 C.馬虎 D.樸實
5.陳蓮河給魯迅的父親看病時所開的藥引是( B )
A.一對螞蟻 B.一對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瑣記》中,衍太太對魯迅說偷珠寶的事件后,她有沒有散布流言( A )
A.有 B.沒有
7.朝花夕拾》中記敘魯迅為了尋“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的是( B )
A《五猖會》 B《瑣記》 C《父親的病》 D《無常》
8.范愛農和魯迅初次相識的地點是( C )
A、東京 B、北平 C、橫濱 D、紹興
9.《朝花夕拾》中,魯迅借眾鬼嘲弄人生,用陰間諷刺陽世,對“正人君子們”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嘲弄和鞭撻是哪篇文章( B )
A《瑣記》 B《無常》 C《二十四孝圖》 D《狗貓鼠》
10.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長媽媽”的篇目是( D )
A狗貓鼠 B五猖會 C二十四孝圖 D瑣記
11.在圖書館,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薦《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為推薦語的一項是( C )
? ? ? ? A.這本書記錄了魯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長的足跡,給人很多啟發,值得一讀。
? ? ? ? B.我喜歡這本書里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的是魯迅先生入學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 ? ? ? C.這書可有意思了,比如魯迅先生小時候和伙伴們夜半看迎神賽會后偷羅漢豆,很好玩。
? ? ? ? D.這書像人物畫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長媽媽,還有嚴謹而正直的老師藤野先生。
? ? ? 二、簡答題
? ? ? 1.在魯迅深情的筆下,哪些人物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請你把這些人物介紹給大家。(介紹作品中的兩個人物)
? ? ? ? 我們認識了那位“給哥兒買來‘三哼經’”的保姆長媽媽(阿長);我們記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異國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嚴九郎)。
? ? ? ? 2.《父親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為什么說“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 ? ? ? 懊悔并自責于沒有讓父親安靜地離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對父親的愛和痛惜。
? ? ? ? 3.“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于是,完了。”
? ? ? ? 這段文字選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 ? ? ? 《五猖會》,作者兒時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攔。
? ? ? ? 4.他向我和藹地說道:“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 ? ? ? 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選段中的“他”是藤野先生(藤野嚴九郎、藤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侯會芳2018.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