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你已經做學生很多年,相信你對此一定感同身受。我的研究生導師有一次對我說:“我既沒有看到你的資質,也沒有看到你的努力,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以為成長是怎么來的,你是怎么理解學習的?”
說實話,聽完這句話,我內心是很難受的。十年寒窗苦讀,我在學校已經待了快二十年了。但我對學習仍然不得要領。我也一遍又一遍的問過自己:“你真的適合學習嗎,你有天賦嗎?你憑什么還在學校里待著,是因為你仍然想要學習,還是你恐于面對校園外的世界?”
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在對某個領域的研究中,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可到底唯有自己才能將其解決了斷。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人極容易對自我進行反復不斷的懷疑,怪不得“學習”這個詞在日語當中就寫作“勉強”,也是很恰當的。
在對此思考的過程中,我一方面對自己產生了很濃重的不安,另一方面又很恐慌,即使有一天我工作了,我也要面臨著學習、吸收新知識的處境,我該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以及它所帶給我的進步呢?除此之外,我還要想以前一樣,盲目地、不講方法地、硬著頭皮去學習嗎?
很顯然,我不能那樣了。
在被老師批評過后,我一直處于低氣壓的狀態,直到我看到這本書里的一句話,才明白一件事情:好的學習方法,能讓你及時調整自我,延展自我,實現自我。
在這本書里,佐伯祐三是個熱愛畫畫,并留學巴黎的藝術人才。他在巴黎受到了慘烈的評價和嚴重的打擊,才華被否定,人生的意義即將失去。但他沒有選擇逃避,也沒有坦然接受,而是一邊努力,一邊主動拜訪否定他的藝術家,直到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風格。
看起來似乎是一種主動找虐的方法。但是就像作者書里講的那樣,不要因為害怕批評,害怕受傷就蜷縮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要珍惜每一次邂逅,并從中尋找啟發。
因為這句話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沒有人天生完美,不要害怕做不好,不要害怕犯錯誤,不要害怕被人罵,這些都是學習的第一步。要想有所收獲,必須付出代價。重點是:你對自己真的了解嗎?你喜歡你現在的學習嗎?你的學習方法正確嗎?
這本書介紹了十六種學習方法,我只擷取其中三點介紹。有興趣的親可以自己去看。
1、無法明確目標,我該怎么辦?
無法明確目標的人,通常會因為擅長的事情太多,而無法進行選擇。在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天賦的重要性。你要知道,只有專注于一件事,斷絕其他事情的干擾,才能做到與眾不同。一夜變網紅當然是不可能的。papi醬這位80后女生,也是先后試水主持、表演、編劇等行業,最終才在短視頻領域一炮而紅。
所以作者說,想在某個特定的領域“開竅”,每個階段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有興趣不是壞事,但是你要有信心能把這份興趣,轉化為一種信心,一種能夠和大師比肩的信心。而且,你要考慮,自己是否有那個耐心、才能和勇氣,做到這一點。
2、有干勁,沒成果,我該怎么辦?
有干勁,沒成果,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計劃弱,效率低,自我管理能力差。我們為什么學習的時候,離不開網絡,心甘情愿做個手機黨?盡管我們也知道,這樣學習效率很特別低。
原因就在于,你沒有為自己營造一種緊迫感。如果學習變成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學習就會變的低效。作者在書中寫到,想要保持學習的緊迫感,必須制定目標與期限;明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目標不能只在心里想想,還要寫在看得見的地方。
不要怕讓別人看見!讓他們看!讓自己接收外部刺激!這樣反而會推動你的學習!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你擅長什么,你就要在此發揮自己的優勢。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總盯著那些你做不到的事,而是要多關注你能做到的事。
3、不想學習,容易憂郁,我該怎么辦?
作者在書中說,走自己的路,掌握好自己的節奏。換句話說,要有創業意識。
學習要有創業意識,什么意思?如果一個人能抱著”自主創業“的意識學習,那么他將學到截然不同的東西,而且,一個人收獲的東西,是會隨著實踐場所的轉變而改變的。
夏目漱石是一個失敗的留學青年。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難以融入當地的環境,甚至沒有社交,也曾一度被偏見、語言上的自卑等負面情緒支配。但他在分析客觀現狀后,反省自身,做自己能做的事,用自己的做法,按照自己的標準,用非常個人主義的方法對待文學創作,緊接著回國后他就寫出了《我是貓》這樣的名作。
這是最讓我有觸動的三個學習方法。與此同時作者還為那些容易找借口、叛逆心強、無法突破自我、因學歷而感到自卑、未感受到調查快樂等類型的讀者提供了學習方法,他倡導讓學習成為一種欲求,而不是義務。
作者在最后也指出,這本書最為重要的地方,不在于讓你學到多少種學習方法,而是希望你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把這些方法,以及由此收獲的強大意志,延續到其他領域,讓你對自己的人生有更為準確的理解,幫助你實現幸福的最大化、成就感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