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遇到問題,往往喜歡問別人:“我該怎么辦?”其實,多問自己:“我怎么了?”從心理學的冰山理論看,自己的情緒背后是感受;感受背后是渴望。
在人際關系中,當你感覺到被一個人懂得,立即會說:“你怎么這么懂我!”其實對方不是懂你,只是從你的情緒出發,看到了你感受背后的渴望。
當我們成年后,我們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決定自己往哪里走。在當下這一刻,決定自己是否要成為一個這樣的人,還是說要一直追求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是“我要走向哪里”的選擇。
比如,人在年輕的時候嫉妒心最強,慢慢地對自己不再苛刻了,可以去接受自己了,對自己原來做的錯事,也不再把它當成一個錯誤,而是一個經歷而已。當我們接納了自己那個部分,接受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不再去批判自己之前的那些錯誤,你變得柔和了,懂你和彼此懂得的人越來越多,能夠互相理解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當我們了解了自己,我們才能理解他人,也因為理解而和解,包括與自己的和解。
了解和理解很重要,最需要理解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檢驗自己是不是接納自己,看一看是不是有端倪?
你是否總是沉迷于社交媒體?
你是否難以接受別人對你的贊美?
你是否總喜歡戴著“面具”,不敢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
你是否很在意他人的否定或批評?
你是否總喜歡把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
你是否不敢進入一段深度的親密關系中?
你是否經常自我憐憫或者自我同情?
你是否害怕擁有遠大的夢想?
你是否總喜歡自我責備?
你是否總對周圍的環境充滿抱怨?
真實地回答,做完后就會知道自己的自我接納程度。
胡慎之老師在《恰如其分的孤獨》這本書中提出了值得參考的社交五原則。我們想要獲得恰如其分的孤獨,得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然后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跟他人的關系。
在社交中可以遵循:
——做一個愿意為他人鼓掌的人。其實就是欣賞別人,隨喜贊嘆。
當你學會隨喜贊嘆,你的內心會變得干凈,變得健康,能夠看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人也變得更善良了,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善意地對待這個世界,才會自然而然地隨喜。
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有多少人不會贊美別人?雞蛋里面挑骨頭,總有“但是…其實…”脫口而出,挑剔成性;又有多少人過分贊美他人,露出諂媚之意,使人不舒服。
——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他人。胡慎之老師曾跟孩子約定:“你慢慢長大了,現在有三件事情屬于底線。”第一件事就是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就是接受別人是完整的人,也接受你自己是個完整的人。第二件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給自己的情緒、事情劃定一個邊界。孩子的書包沒整理好,家長就會不斷地去幫他整理,因此他永遠都不會有整理書包的能力。有人說“這是我對孩子的愛”,還有人說這叫“溺愛”,但不管怎么樣,其實都是在“侵入”孩子的空間,否定了孩子自己的能力,默認他就是個廢物,連書包都整理不好。誰的事情誰負責,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第三件事,就是不要撒謊,待人真誠很終重要。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欺騙。有時候我們所有的自我感動、自嗨,都是自己在欺騙自己。
恰如其分的孤獨,更多的是要有勇氣。因為這是一個人的英雄之旅,當你決定去體驗這種恰如其分的孤獨時,你首先是個英雄。英雄是什么?英雄可以直面慘淡的人生,直面自己很多的東西,這需要勇氣。英雄不是不害怕,英雄是看清楚了真相還得干。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要有循序漸進的分寸感。人跟人之間需要有邊界的,有些事你管不了,你也不應該管。
——向對方表達善意。表達善意意味著我愿意接納你,我想跟你有更多的交流、交往和合作。但是我們不是跟所有人都能有進一步的交往、交流和合作。該拒絕時肯定要拒絕。
表達善意的同時,可以拒絕。當然,拒絕有的時候也是一種善意。
——遵循價值交換原則。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不管是親密關系,還是其他的人際關系,要承認他人的貢獻,體現他人的價值,所謂的自我價值,就是對別人有貢獻。
這不是功利主義。把遵循價值交換原則理解成“你給我做什么,我給你做什么”。其實不是這樣。比如家長照顧孩子,孩子說:“媽媽,謝謝你。”你應該告訴他:“你讓媽媽覺得很開心。““照顧你我也很開心。”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來我的婆婆。我婆婆在我孩子小的時候,幫我一起照顧孩子,有時向她表達感謝,我婆婆會說:“在我和孩子玩時,得到那么多的快樂,不用感謝我。這就叫魚得水、水得魚。”
人呢,先從與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開始認識、改變。尋找恰如其分的孤獨,最終不是讓一個人離群索居,是讓我們不但不會害怕自己被別人拋棄,還可以享受獨處的空間,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很自在,這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