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拖延找盧悅丹
基因是什么?它就是一串代碼。
只是這串代碼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的。
那進化留下來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最能適應自然,更利于繁衍的那些代碼了。
很多基因留下來的特性,雖然過去是好的,但是放到現在卻是拖延的溫床。
1、貪婪與懶惰
為什么我們早上就是喜歡賴床,喜歡癱在沙發上一動不動?
這就要追溯到我們的祖先了。
原始人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出去狩獵,往往很難打到獵物,常常餓著肚子,而一旦打到了獵物,就會立刻吃到肚子里。
出去狩獵是危險的,盡量多呆在洞里才是安全的。他們也無需勤勞獲取更多,因為就算獲取了多余的也沒有辦法儲藏。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餓了才去覓食,飽了就一動不動,降低能量消耗保存體力。
同時,那些時候物質信息匱乏,而得到更多信息的人會更有能力活下來。比如更清楚野獸出沒的動向,水源的位置等等。
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看到什么新鮮的都會收集起來。所以我們對收集更多東西,看到新鮮的東西都沒有抵抗力。
2、即時享樂
在過去幾千年中,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在與生存作斗爭,面臨很多危險與不確定性,沒有人知道能否活到明天。
把食物留到明天吃是不現實的,因為明天要么食物不在了,要么人不在了。
所以那些追求及時享樂的人反而更可能活下來并且留下后代。
而基因也是通過這種及時反饋的代碼,來保證自己世代相傳,永垂不朽。
3、對時間不敏感
過去幾千年,人們對時間的理解也就是白天和黑夜。雖然我國很早就用“日晷”,后來又有了“漏壺”,但是這些東西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會用的,絕大部分人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每天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干農活,做事的周期以年為單位,很多時候是閑的,沒有焦慮感。
一百多年前,鐘表開始普及,但是鐘表還是掛在墻上,珍藏起來,更多用于顯擺,而且也沒有普及到人手一個的地步。
而時間的普及,只是最近幾十年的時間,手機上,電腦上,墻上,到哪里都能看到精確到秒的時間存在,人們清晰的感到時間的流逝。
我們的幾千年進化后的基因,天生對時間只是粗線條的理解,而當我們不得不關注時間,把工作分到小的時間單位上,這是原本就不擅長的事情,當然拖延也就自然而然了。
4、拖延基因
很多專家學者也在孜孜不倦的研究拖延基因,也證實過有些基因更有拖延傾向。
比如在2018年,Schlu?ter等人就發現杏仁核和拖延癥之間有聯系,并在當時的研究結果中表明,有拖延傾向的人,其杏仁核也會更大。
在2019年《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拖延癥相關的控制通路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有關,Erhan Genc等人找到了影響大腦多巴胺釋放的基因(簡稱TH基因),而且發現和女性女性T堿基有關。
所以拖延或多或少必然受到基因的影響。
但是基因是無法改變的,很多行為無法不受基因控制。就像是種子賴以生存的土壤,拖延會在土壤中滋生,我們想做的事也要在這樣的土壤上生長起來。
5、怎么辦
既然基因原本就有這樣的天性,那么順應天性,遵循自然,才能事半功倍。
捆綁享受:你一定有一件非常想去做的事情,比如買零食吃。這時你可以把做這件有誘惑力的事情和你要完成的任務捆綁起來,比如做完某件事或專注一個番茄,就立刻去吃想吃的零食。
時間感培養:很多人有個誤區,在自己時間感還很差的時候,猛的去讀很多高效時間管理的方法,結果把自己逼崩潰了。
更自然的方法是先培養自己的時間敏感度,一步一步來。當你對自己工作的事情時間把握相對準確后,再來說高效時間管理的事情。
只做一件事:既然懶,那就別做那么多事了,只做一件事。
我是盧悅丹,帶你戰勝拖延,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