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冷面笑匠”之稱的喜劇大師許冠文感嘆,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無情,只是因為wifi和facebook.
75歲的許冠文日前接受雜志拍攝不到3分鐘的短片,在短片中,表明在農歷新年與親友或老同學吃飯聚會,都難免遭親戚朋友詢問:“這里有沒有WIFI”
許冠文感到不解,“這是什么意思?一年沒見面,只有一個多小時吃飯,還要問我有沒有WIFI?究竟你想和WIFI一起吃飯,還是和我吃飯呢?”
有人覺得許冠文真的是一針見血,說出了當下社會的現象;也有人覺得他OUT了。
互聯網的發展讓社會提速,讓很多事情都變得無限可能,也讓社交變得更緊密和更廣泛。
所謂緊密就是能讓你隨時隨地地聯系上某個人(除非沒信號,當然信號問題也終將解決);所謂更廣泛,就是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社交中的一些規則,讓每個人能通過互聯網認識更多人,和更多人交流,甚至還包括某總統和公司CEO、大明星、科技大咖……
然而這里的緊密和廣泛,都是指向我們原來的家庭和社會關系以外的人,例如很多人在手機里聯系多都是畢業后認識的月月友、同事、合作伙伴、客戶,甚至是千里之外素未謀面的人。
所以,互聯網使原本應該經常聯系的人就變得少聯系了,這個不是最差的狀況,畢竟平時聯系密切的都是一些價值觀相同、志同道合的月月友多。
我覺得
互聯網影響最不好的一面,就是破壞了家庭內部和親戚月月友之間交流的氛圍以及方式。
就如許冠文經歷的那樣,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吃個飯,月月友問有沒有WIFI,然后拍照片分享到月月友圈、微博,然后在朋友圈和微博里與一些不在身邊,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互動。而那個坐在他對面的人,卻反而受到冷落。
也有很多人一年沒多少時間回到家里,一回到家里,不是陪家里人嘮叨閑聊,而是拿出手機鏈接wifi,玩游戲、玩月月友圈、玩微博、搶紅包。
最諷刺的一個現象就是:一個春節探親相聚的日子,一大伙人在門口不是互相閑聊家常、聊聊老人的身體情況、聊聊年輕人的工作或者創業計劃,也不是分享彼此的一些經驗,而是不管老幼婦孺,大家都在拿著手機發紅包、搶紅包。搶得多的興高采烈,搶得少的就呼天喊地!(各位是否覺得要給老人家安裝個微信,叫他們發紅包搶紅包才行?)
有一個公益廣告:一家人一起吃飯,每當父親想說話的時候,兒子的手機的電話就響起,然后在微信里聊個不停。
最后,父親實在忍不住了,用手機撥通了兒子的電話,在電話里說自己老了不能經常去看他,叫兒子有空多回來吃飯。
一瞬間,兒子淚流滿面
我們總是鼓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奮斗,要出人頭地,要飛黃騰達,然后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于是我們早出晚歸,和家人一天見一次;或長期在外,一年半載也就見家人幾次。等到我們或者成功了,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了,但是,我們已經失去了不少和家人團聚的快樂年華。無疑也是很遺憾的。
奮斗要趁年華,要趁年輕,當然是必須的,也是要鼓勵的。
只是,當你工作時間之外、節假日之時,應該多點陪陪家人或者老月月友
更重要的是,
陪伴之時,請放下手機,
一起好好聊天,聊聊近況
一起好好看一部電視節目,
一起好好看看書,
一起好好的——吃一頓飯
……
人生短短數十年,
努力奮斗的同時,
更應該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