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寶寶我最近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朋友圈里很多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生活過的有姿有色,而有一些已經工作多年的老人,卻天天抱怨自己在“吃土”。這件事情讓寶寶覺得很意外,明明只有3k的工資,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作為一個好奇心很重的寶寶,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終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消費觀念的不同
作為一個標準的90后,他們會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地方,除了他們喜歡的東西,沒有什么是剛性需求。男生為了買一雙自己喜歡的NIKE球鞋,他可能會從自己的吃住行中來補貼,原來一個月的生活需求是1.5K,可能就會花1K來買鞋,然后艱難的用500來吃飯,對于他們來說只要餓不死就行了。而女生,為了一支香奈兒的香水,她也可能會少買幾件衣服,甚至從打車上班,變成走路上班。
窮有窮玩法
相信“窮游”這件事情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推崇“沙發客”這種新模式了,"沙發客"顧名思義就是"睡別人的沙發",而不需要支付房費,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出門去旅游,雖然窮的響叮當,可能吃的不好,住的也很差,但住在希爾頓酒店和住在別人家的沙發上,最終看到的風景卻是一樣的。
更注重價值而不是價格
原來我們認為產品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但是現在我們更多的會說一個產品,不僅貴質量還差,但現在有很多的產品,它的價格不高,卻非常有價值,這些東西都是90后更喜歡入手的,可能只是是一個純手工的小擺件,他們更看重是一種叫做“工匠精神”的東西,而不是看重是不是來自某個奢侈品牌。
更懂得精打細算
他們的精打細算和80、70后是不一樣的,當他們發現一杯30+的星巴克很貴的時候,他們會去買一臺咖啡機,因為他們發現,咖啡機雖然一次性消費大,但只要能堅持用,最后平攤在每一杯的價格,會比去星巴克更便宜,可能自己做的咖啡,味道比不上星巴克,但自己動手工制作的過程,會讓他們獲得來自咖啡本身以外的成就感。
其實除了咖啡以外,電影也是同樣的道理,隨著網上購票折扣力度的降低,越來越多的90后,選擇購買極米無屏電視,雖然一次性消費支出變大了,但長期來看成本卻變得更低了。
看完這些寶寶的心里好受多了,原來我的那些同學并沒有上萬元的工資,他們只是在花錢的方式上和我們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