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工作中比自己匯報中完善的地方:
1. 做跟蹤排期表,明確到物流公司、物流單號、物流電話,做到心中有數,掌控供應商,不聽話就淘汰,跟蹤表一次到位后后續需要跟進,持續性較差;
2. 按照序號,項目,完成情況,問題分析,整改措施的表格下來后,尤其在解決方案中可以加入小箭頭之類一幕了然的數據;
3. 通過購進額,購進量,結合現有供應商確定供應商是不夠還是要淘汰或者是整合供應商;
4. 找出自己難受的地方,以及占用時間最長的事情,然后改進,推動;
5. 用量前10的原料對供應商的分析,首先避開單一供應商,量和金額要分配合理;
6.目標小,怕跟不住團隊的進度,明年20億,工作量會增加3倍,人的能力能量大小和人的目標有很大的關系;
7. 想當部門主管,哪就看主管每天干啥,管啥呀,要從大局上把握,不是各自掃自己的門前雪;
8. 購進額占比,統計表做出來后比較新穎,想學到分析數據的方法和思路,拿上3組數據盯著看2小時,什么也不干,就是分析數據,摸索自己的思路,一旦形成了,人生像是開掛了那樣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9. 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拿出什么都要第一名的那種勁氣,不是差不多先生;
10. 要學會編制自己的網,不要在網外邊織網,你要在里邊不斷晚上,不斷添加能加強自己本事的網(畫個四方形,然后按照四個維度,不斷的在其中織網,每天進步一點點,直到能捕住小魚)
王總點評:
(1)實現供應商管理到供應鏈打造的轉變;
(2)目標要大,不會大就從吹牛開始;
(3)動作要快,行動要快,而且要想提升,必須做出成績來,凡是拿結果說話。
? ? ?要刻意練習某項技能, 當數量越來越難以彌補質量的差距,頂尖水平的專家就會變成越來越稀缺的資源。所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逐漸成為頂尖水平的專家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 ? 那么如何刻意練習?假設你現在在從事任何一個領域,同時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務,如何開始呢?
避免自動完成
? ? 自檢問題: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識的刻意提升,還是在自動完成?
? ? ?比如一開始學習駕駛的時候你會去刻意的記憶如何換擋,如何剎車,當遇到情況消殺車的時候,你會回憶起剎車的要領,并且在頭腦中執行這個要領,然后隨著練習的增加你做這些事情會越來越熟練,直到某個時刻你遇到的情況就會立刻剎車這個動作是自動完成的,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剎車的,一旦進入了這種自動完成的狀態我們對駕駛技術的改善將會不斷降低并最終停止。
? ? ? ? 對于每一項工作大部分人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都會逐漸進入自動完成的狀態,而真正想要成為高水平專家的人,卻在極力避免這種狀態。
? ? 比如跟客戶打電話溝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電話告訴客戶我們的需求和報價,畢竟這件事已經做了無數次。之前做的也都好,早就進入自動完成的狀態,而優秀的人卻會刻意避免這種自動完成,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無意識的完成了這個工作,在拿起電話之前他們可能先問自己:
上次我做類似的事情有,什么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哦,對了,我表達邏輯有問題,讓客戶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講什么?
還有,記得上次溝通后我曾遺漏了細節,忘記跟客戶討論。
怎么辦呢?邏輯問題的話,我首先練習結論先行這個原則吧,這次先練習一下。
遺漏細節的問題,記得上次看過一個《清單革命》,我這次就開始練習每次溝通之前列一個任務清單,這樣就不會遺漏了。
在打電話過程中,他可能邊打電話邊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的技巧(比如訓練“結論先行”)。
結束電話,他可能會想一下:剛剛是不是有效訓練了溝通技巧?還有哪些可以繼續提升的?我還用了什么技巧?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論是溝通客戶、改個公關稿件還是寫一段文案,我們總是缺乏動力去超越自身極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只不過是越來越熟練自己已經可以做到60分的東西,越來越可以自動的維持過去的水平,但是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頂尖專家。
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個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長的瓶頸——因為他已經做到了60-80分,已經做得比周圍人好,已經可以滿足職位的要求。
他們每天就是按照“自動模式”發郵件、溝通電話、管理文件,很少進一步去精進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卻不滿足于這一點,他們在把領域內的事情做到95分的時候,還不允許自己進入“自動完成”狀態,非要刻意學習各種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這個職位對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實即使職場上最簡單的“發郵件”“溝通電話”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這些基礎任務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為專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進入“自動完成”模式時,你的機會來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務刻意練習剛學會的知識,避免自己進入“自動完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