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世界一下安靜,像楚門世界里,被人操控著噤了聲。
我記得曾經四人寢的時候,大家似乎都厭倦透了和別人共享空間,知乎上關于“寢室室友關系應當如何處理”這樣問題的首票回答,一定是告訴你,沒法處理,你們永遠不會成為朋友。
現在終于擁有自己的小房間,不用再偷偷摸摸準備著對方早已知道的一年一度生日,不用再跨年的時候四個人硬要去飯店湊熱鬧,最后只能坐在臨時搭出的大棚里瑟瑟發抖,不用再吃自助的時候把拿多的烤肉藏在盤子里,不用再去KTV聽她們蹩腳的走音。
四年過去,是不是朋友已經不再爭論這件事情,但我們至少曾努力想要真心待過彼此。
而同事間更多保持著隱忍和克制,上班時親密無間,下班后對著對方微信緘默不語。我在網上又認識了幾個朋友,聊得很好,我們談天說地,微博上也熱熱鬧鬧,在那上面瘋狂地追逐,聲嘶力竭地吶喊,耗盡所有精力。在精神被娛樂的那些時間里,我像個滔滔不絕的演講者,當我感到疲憊放下手機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沒有開口說過話,文字已經替我表達了所有鮮活情緒。
有一段時間,好久沒有認真說過話,工作會議的時候,我聽見自己在講話,又好像不知道在講什么。更多的是學會一個人去電影院,準時進場,看完以后匆匆忙忙地離開,像是另一場上班打卡的生活,感到乏味。不再去逛超市,糾結癥患者無法對著琳瑯滿目的東西作出決定,可以替你決斷的人,我轉頭,只剩明亮燈光照出自己的沉默不語。朋友圈里的照片上自己在笑,心里沒有,他拍大多換成了自拍,更多的是一些風景,我看起來過的還行,那也只是看起來而已。
學生時代還可以聚集一群人,吵鬧起來也像個青春,成人的第一課是學會接受獨行和匱乏的言語。
人人都說這是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孤獨才是生活的常態。
沒有人可以為你的孤獨負責,可我覺得快樂的權利是被時代剝奪。
頹廢青年和油膩中年是時代的盛產,唏噓以后,只能謹慎選擇單身,相比于陷入一段無望和糟糕的戀情,聽起來孤獨更容易讓人接受。拼命工作,只為了在高樓里爭取一席之地,其實也想要停下手里的工作,跋山涉水去見一個人,擁抱一個人。更可怕的是,工作的大多數時間只是被綁在椅子上虛度光陰。
我問許多朋友二十歲的人生該是什么樣,回答五花八門,卻沒有一樣和當下類似。在杭州打拼的朋友和我吐槽,唯一的單休日被領導拉到公司談心,她說我真的沒有什么想法和情緒,我只想睡一個好覺而已。
文/蘇妍
紀念2018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