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13號。
這是今年第8篇晨間筆記,目前連續堅持清晨寫作8天了。
今天起床晚了1小時,因為深圳這邊下大暴雨。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下雨會讓你起床晚了?
哈哈,其實這里邊的邏輯是:
下雨=不能跑步=多出1小時=不用早起
今天的寫作主題是——《腦的閱讀》讀后感。
嚴格說來,這本書我并沒有讀完,談不上真正意義的“讀后”。
但從《腦的閱讀》第1章里,我知道了科學家對大腦閱讀活動的新理論和研究,解答了我的疑問,這就足夠了。
首先,閱讀的過程起始于書頁反射的光子撞擊視網膜的那一刻。
可是,我們的視網膜并不是一個勻質的感受器,只有被稱為“中央凹”的區域,才是真正用來閱讀的區域,所以我們閱讀時必須移動注視點,用這個區域來“掃描”文本。
然而,我們的目光并不是連續移動的,而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跳動,我們稱之為“眼跳”。
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優化眼動模式,進而提升閱讀速度,但這種優化存在上限,眼睛的生理極限是不可能跨越的。我們必須警惕速讀訓練課程的廣告。
在文字信息攝入后,我們的大腦就開始加工,對信息進行解碼了。
對成人來說,“語音通路”和“詞義通路”是同時存在并且運作的。我們不必讀出文字或單詞,但是在更深的層次上,我們會自動地提取單詞發音的信息。這兩條通路是同時運作,相互支持的。
我們的中文,并不是完全的象形文字,也不是一種表音的速寫系統,而是一種混合的文字系統,一些符號代表詞義,另一些符號代表發音。所以更依賴兩條通路的密切配合。
當然,作者指出,所謂“語音通路”和“詞義通路”只是對閱讀神經系統的粗略估計和劃分,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更加復雜,更有可能是“多條閱讀通路”
大腦的閱讀通路是如何識別文字或單詞的呢?
這就涉及到了“心理詞典”。
心理詞典是認知心理學家對大腦存儲單詞或文字信息的比喻。
人類的心理詞典條目龐大,而我們的大腦可以迅速的進行“平行加工”和“競爭”,詞典中找到與信息匹配的條目,然后對信息進行解碼。
在這里,我不禁思考,如果我們提升自己掌握的詞匯量,是不是可以加速這一解碼過程,進而提高閱讀速度?
本書屬于理論類書籍,不是很好讀懂,加上時間有限,所以沒有去深入理解全部章節了。
今天的寫作就到這里了,以下是我的思維導圖筆記,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