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個小故事:多年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在一家快餐廳體驗打工,他發現這家餐廳居然在使用過期包裝的冷凍食品,于是,他決定向公司總部反映情況(如果不解決則向政府相關部門及媒體舉報)。這時,這家在深圳擁有著十多家連鎖店的快餐品牌的運營總監來找他談話,勸他放棄向上面反映問題的想法。記得這位運營總監當時講過這樣一個“職場智慧”:很多事情,在它很小的時候,你就向上面提出,不會引起重視,公司也不會感激你,只有事態嚴重了,你的反映才有價值……”。
這位年輕人當時對這位上司的“職場智慧”感到非常驚訝!還有這樣的邏輯?
他看見了這位總監所謂的明哲保身的“出世”理念,即:看見了,也沒有看見!用我們通俗的話講:裝糊涂!但心里像明鏡似的,什么都知道,只是覺得此時就算自己提出,也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何必自討沒趣!慢慢地,只要問題在掌控范圍內,不出什么大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他的“入世”又在哪里?或許沒有了,至少在這個事情上,也許就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下文了。
這是我們國人所說的“舉重若輕”的人生智慧?這位總監接下來怎么做呢?悄悄地將此類事件改善了?還是也無能為力?因為這是公司總部生產基地提供,這樣不是牽扯到總部去了?說不定最后把自己飯碗弄沒了呢!想想晚清時候的“戊戌變法”吧,不就是由于觸動了既得利益階層而導致功敗垂成嗎?
我們接下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兩位有影響力的人物:曾國藩與李鴻章。曾國藩的“入世”體現在國家面臨太平天國動亂時挺身而出,組建了湘軍,成了清王朝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他的“出世”體現在哪里呢?功成名就后,主動交出兵權,淡出名利場而免于“兔死狗烹”的下場。李鴻章呢?忍辱負重,明知局勢難以維持,仍然以積極的“入世”態度主持晚清大局;他的“出世”體現在哪里呢?看見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看見了,也沒有看見!所以,他能活著!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沒有道理的:你有功勞,還落的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出世”更多與道家的理念符合,道家主張:出世是一種修行,要超然世外,無拘無束,逍遙濟世,羽化成仙,道士一般是在遠離塵世的高山上修行;而“入世”更多與儒家的理念符合,儒家主張:入世就是參與俗世的活動,儒家講的要學優而仕,學習就是為了做官,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主張在紅塵中修行!相比而言,在紅塵中修行勝于在遠離塵世的高山上修行,因為紅塵中誘惑太多,能在紅塵修成正果者,真修行矣!
能將“出世”與“入世”完美統一起來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堪稱“圣人”,如:王陽明、曾國藩等。也有印度的阿育王陷入“入世”走火入魔的境地,經過血腥的武力征服,終于統一了印度,不過,最終他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融入“出世”的理念,方得圓滿人生。
總結一下,應該是以積極的“入世”態度做事,以舉重若輕的“出世”態度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入世”與“出世”的統一。一味“出世”不行,容易陷入悲觀、厭世、消極,而一味“入世”也不行,容易陷入“當局者迷”的窘地,陷入細枝末節的實際瑣碎事務之中。從整個人生來看是“入世”與“出世”的統一,從具體的一件事情來看也是“入世”與“出世”的統一,唯有如此,方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