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問過自己:“‘我’為什么是‘我’”。
對于“我”來說,世界的組成就是“我”和除“我”以外的所有。別人的想法、喜怒哀樂如果不通過語言或者表情表達,“我”是無法感知的。例如別人身體感到痛,而我是無法感知到的,別人的存在與一顆植物或者其他的物體存在無異。
“我”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不是他呢?又或者為什么你我他我們三者不是共同體呢?大家的想法、感覺可以共同感知呢?
要探討這個問題,需要分析什么是“我”。“我”由兩部分組成:“我”的靈魂和“我”的機體。靈魂是控制精神、思想、感知的,機體只是一個物體。感知這個世界的是“我”的靈魂,當“我”的靈魂與機體脫離時,從“我”的靈魂看“我”的機體與看其他人無異,即施加在“我”的機體上的任何東西,比如痛,“我”的靈魂是感知不到的。
大家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是否有過這樣想法:“為什么會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在別人身上”。但是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別人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想法,那發生在誰身上都是有問題的。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是否可以轉換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的靈魂不可以獨立存在,“我”是在俯視這個世界,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在運轉,“我”只是一個旁觀者,而“我”本身是不帶有任何感覺的。這樣的話,不幸的事情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身上,“我”都不會有前面抱怨的問題存在。那樣不幸的事情發生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不會有問題了,因為從“我”的角度看,都是別人身上的事,“我”是感知不到的,也就沒有任何抱怨。
那是否“我”的靈魂一定要附加在某個機體上而組合成一個“我”呢?這里關鍵要看“我”的靈魂是否可以獨立于“我”的機體存在。機體是有一定年齡極限的,是會消失的,那“我”的靈魂會隨之消失嗎?
如果“我”的靈魂會消失,那這個世界到底是否還存在?因為世界的存在是“我”的靈魂感知到的,如果“我”的靈魂消失了,那“我”的靈魂所認為的這個世界就會不存在了,但是這個世界又是客觀存在并在運轉的,與“我”的靈魂消失所推出的結果存在著矛盾。
如果“我”的靈魂不會消失,那“我”的靈魂去哪了呢?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一般人所說的轉世來解釋,即“我”的靈魂是不變的,變的只是某個機體。例如也許前世這個靈魂附在張三的身體上,前世那個人就叫張三。現在這個靈魂附在了李四的身體上,這個人現在叫李四。以后這個靈魂附在了王五身上,那個人就叫王五。
但是由此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如果靈魂是不變的,并且具有傳承性,只是機體不同,那為什么現在的“我”無法知道前世的“我”?“我”現在在問的“‘我’為什么是‘我’”的問題,是否前世的‘我’也問過呢?如果轉世是存在的,那銜接的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有一種可能,是人在轉世的時候有強大的力量將“我”的靈魂中存有的記憶刪除,類似于人受到猛烈撞擊腦震蕩后的失憶。更形象的比喻就是靈魂類似于U盤,插在機體上工作。在人死亡的時候,U盤從機體上拔出并帶有記憶內容,當重新附在新的機體時,首先被格式化,記憶消失,但是還是那個U盤。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到了某個地方,而且你可以很確定沒有來過該地方,但是會覺得很熟悉,好像曾經來過似的。又或者做某件事,你可以很確定之前沒有做過,但是做的整個過程或某個片段又非常熟悉。這些可能都是之前的“我”的靈魂的記憶殘留。
有人會提出問題:按此邏輯,新生的人的靈魂來自于死亡的人的靈魂,那靈魂的最初來源是哪里?對于這個問題并不是本文章所探討的內容,這是個涉及起源的問題,類似于人類起源于哪里,達爾文認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那猴子來源于哪里呢?猴子之前的來源又來源于哪里呢,這個問題可以不停的追問下去。
其實在靈魂層面,并沒有“你”“我”“他”之分,每個靈魂都是一樣的,都是“我”,只是在不同的機體上才體現出了你我他的區別。
每個人的不幸,僅是施加在“我”的機體上的不幸,并沒有“我”的靈魂的不幸。機體是會消失的,而“我”的靈魂是會留存的。如果“我”的機體消失后,而“我”的靈魂還在空間中存在,獨立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機體,作為旁觀者看著這個世界的運轉,不幸也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在“我”看來都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