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重要問題保持沉默時,我們的生活便開始上演悲劇了?!R丁·路德·金
春節前看了一部驚悚喜劇電影《祭日快樂》,講述了一個美女大學生不斷地在自己生日那天被殺掉,又不斷重過生日的故事。
不過,咱們今天不聊電影劇情,只來重點說一說電影中的一段對話。
這是一段女主和她父親的對話,女主在拒絕跟父親見面三年后,哽咽著說出了心里話: “媽媽過世這三年,你總是回避這個事實,每年假裝若無其事地給我過生日,這讓我很難受。為了逃避,我變成了今天的樣子。我很想她,我知道她一定不喜歡我現在的樣子”? 。而她的爸爸此時也終于說出: “我也很想她,我愛你”。
自此,一段因彼此逃避被冰封的關系,被這樣坦誠的對話救贖了。女主的悲慘經歷就此結束。而上面這段對話,正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關鍵對話”。
01
什么樣的對話才是所謂的關鍵對話?
《關鍵對話》一書給了三個標準: 不同的觀點、強烈的情緒、巨大的風險。對每一段關鍵對話的處理結果,都會對我們之后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看完這個定義,有人可能會說: 我平時生活很平靜的,哪兒會有那么多關鍵對話???
其實,我們面對的關鍵對話非常之多。只是,大部分情況以一種極其隱蔽的方式存在,我們沒有意識到。
比如,剛剛過去的春節,很多人都說不愿意回家,因為父母會逼婚,催生。直接頂回去吧?免不了不愉快。逃避吧?感覺和父母越來越疏遠。
比如,小兩口吵架后,心里都有了疙瘩。再聊這個事兒吧?又得吵架。假裝沒事吧?心里其實沒過去,忍不住冷言冷語。
再比如,領導的一次決定不太好,你有更好的建議。提了吧?怕得罪老板。不提呢?你和整個團隊日子都不好過。
用沉默逃避沖突,直到無處可逃?或者,迎難而上,直到撕破臉?兩種結果,肯定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其實,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正確處理關鍵對話,就能幫我們破局。
02
要處理好關鍵對話,我們首先要了解每個人的行為方式。
首先,人們會看到或所見一些事情;接著,每個人會基于自己的三觀和經驗,對這些事情形成主觀判斷;而后,人們再基于這些判斷,產生對應的感受;最終,這些不一樣的感受會引發不同的行為。
這四個步驟中,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主觀臆斷”這步。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是所見所聞的人和事情,讓我們或開心、或激動、或憤怒。事實上,不通過我們的解讀和判斷,那些事情無法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
比如,有人撞了你,你會覺得對方是故意的,你會憤怒,然后回以白眼甚至打斗。但如果你發現對方戴著墨鏡,可能是個盲人,你會覺得對方是行動不便,情有可原。你瞬間消氣,反而產生了憐憫和同情的情緒,甚至出手幫扶。
有句名言說得好: 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
產生上述行為巨大差別的點,正是你對于“撞到你”這件事完全不同的解讀。
這就引出了處理關鍵對話的基礎——從“我”做起,區分事實和自我解讀,在沒有獲得充分信息前,保留修改自我解讀的可能性。
03
明白了行為方式,我們來細數在處理關鍵對話的過程中,最容易掉的兩大坑。
1. 忘記對話的真正目的
關鍵對話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對話的目的一定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
但是,當壓力襲來,我們很容易忘記問題本身,轉而被情緒帶跑。為了保存面子,避免尷尬,我們會試圖在言語上戰勝對方,證明自己有多么正確,甚至懲罰對方。抑或者,走向反面,為避開爭執,干脆逃避問題。
想象一下你經歷過的家庭爭吵,兩個人話趕話,從“你不洗碗”,吵到“你不關心這個家”,再吵到“你不愛我”,最后變成“過不下去就離婚”。完全忘了,想解決的問題原本只是“如何讓對方愿意洗碗”。
2. 自己編不靠譜的故事
1) 受害者故事——“這可不是我的錯!”
對方是邪惡的、錯誤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確的、聰明的。別人做出了錯誤或愚蠢的舉動,結果我成了替罪羊。
有些人離婚后會不斷強調自己如何為家庭付出,只是對方沒良心、不買賬。卻只字不提自己對配偶的冷嘲熱諷和惡語相向。
2) 大反派故事——“這都是你造成的!”
把理智而正常的人想象成十惡不赦的壞蛋。給他們賦予邪惡的動機,同時貼上愚蠢的標簽。
比如默認客服不會好好處理問題,上來就一句“這個事兒要不解決好,我跟你沒完”。
3) 無助者故事——“這事兒我也沒辦法!”
認為自己沒法作出任何積極的努力或提供任何幫助,于是就心安理得的啥也不做。
比如我們時不時掛在嘴邊的“說了也是白說”。
04
繞開上面的坑之后,我們才有機會進行有效的關鍵對話。具體方法如下:
1. 留意關鍵對話的信號——沉默和暴力
對方開始掩飾、逃避、甚至退縮。比如,對方說“這有啥可聊的”,或只是一味地“嗯嗯”。
亦或者,對方開始打斷對話、過度強調自己的觀點、使用很多絕對的詞、貼標簽、甚至使用攻擊性的詞語。比如,對方說了“全世界都知道這不合理”,“你要不信你就試試”之類的話。
這些關鍵對話的信號,意味著我們需要調整說話方式了。
2. 讓對方感到安全
在對話中時刻關注雙方的共有目的,并保持尊重。始終謹記,把對方當作一個理智且正常的人,一個和我們差不多的人。不論你多么不認同他們的行為,也要去努力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
這點說起來不容易,做起來更不容易,但又極為關鍵。因為,如果失去了安全的氣氛,便再無有效對話。
很多父母在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有困難,正是因為孩子希望父母當他們是有擔當、有能力的大人,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但父母因為慣性,會拿他們當不懂事的小孩子。
3. 陳述自己(STATE)
Share: 分享事實經過,切記要客觀。
Tell: 說出想法,即補齊行為方式里的第二步。讓對方了解,你是如何看待這些事實的。
Ask: 讓對方說出他們的事實和想法。
Talk: 試探性地表達,承認那些結論只是你的想法,而非事實。
Encourage: 鼓勵對方表達不同看法,充分了解信息。
4. 探索他人(AMPP)
當對方不愿意溝通,保持沉默時,則需要用到這些技巧。
Ask: 詢問對方的看法。
Mirror: 共情對方的感受。
Paraphrase: 復述對方表達的信息。
Prime: 推測對方的想法和感受。
方法說完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開篇的那段關鍵對話。女主的表現雖稱不上完美,但已經足夠好了。
首先,她意識到逃避無法解決問題,主動發起了這次對話;其次,她沒有對父親冷嘲熱諷,而是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父親在她的帶動下,也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父女之情,重新點亮,悲劇終結,人生重啟。
人生不長,莫因為逃避,失去那些重要的關系和機會。那些無法逃避、也不該逃避的,我們要用更好的方法,好好地面對。
*本是天生夜貓子,卻為讀書變早鳥*
? ? ? #2018年2月主題——溝通#
【無戒90天挑戰訓練營 第2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