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弘丹寫了兩三年出了兩本書,而大多數人同樣寫了兩三年,還沒有找到喜愛自己的讀者?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太愿意多看自己的文字幾眼。
人家寫15萬多字,有的有1萬多的贊,為何我寫同樣多的字,卻只有9000多贊呢?
固然我的粉絲數還行,固然我寫的很多是關注人群并不多的育兒文,但也應有著更本真的原因在那。
寫作質量問題,是我一直以來認真思考的嚴肅問題。文學大才子李敖說,他一般不讀最近50年的書,雖說有點直白,但應有他的道理。
現在這樣那樣的寫作課程多如牛毛,那我們初學者是不更應該向“大家”學習寫作技巧呢?比起向中等水平的寫作者學習,向一流的高手學習,自然是事半功倍。應該沒有哪個高手運動員是低水平的教練帶出來的吧。
01
老舍:寫透一件事
很多人事情沒真搞明白,就動筆寫,有的是干脆寫不下去了,有的是硬著頭皮寫完了,沒有讀者,我大概屬于后者。
原因在哪里?老舍先生說,最常見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根兒。
請記住,我們的責任就是遇見事物刨根問底。所以我們要深挖那件事的根兒。
不求甚解,動筆就寫,寫不下去或寫的不好,就掃興,一來二去丟了信心,都有點不想再拿筆了。
要是有了刨根問底的態度,不管多熱鬧或簡單的事,那都是表面的現象。我們挖到事物的跟上,也許,熱鬧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簡單的事情反而很熱鬧。事情的根兒就是問題所在。
找到問題,心里就透亮多了,原來這件熱鬧的事情也沒什么了不起;原來這件簡單的事并不應當輕視,問題不小呢。這樣就不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易判斷出哪個值得寫,哪個不值得寫,不再冒冒失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筆就寫。
還有,看到問題就得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呀,咱們文章就是完整的了。我們看問題,挖問題,而后解決問題。這樣,就能寫出一個相當好的作品。
不抱住一個問題深挖到底,而隨便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必至一無所成。
常聽朋友訴苦,自己寫作快一年,文章點贊數并不多,除了文筆的問題,估計深挖問題本質方面也存在一些疏漏。
我讀的育兒書,估計也有大幾十本,個人喜好,還是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的更過癮,之所以暢銷且長銷,就在于她能一針見血地直擊教育中存在的本質問題,并提出實操性強的、簡便的解決方法。
圖片發自簡書App
02
沈從文:提高寫作水平的兩大“絕招”
1)寫作秘方:真實最重要
沈從文是汪曾祺在西南聯大的老師,汪曾祺曾寫了一篇小說,有很多對話,他竭力將對話寫的美一些,有詩意,有哲理。
沈先生卻說:“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人的腦殼在打架!”從此,汪曾祺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的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
沈先生經常說,要貼到人物來寫。汪曾祺說,按他的理解,沈先生的話包含了這幾層意思:
小說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余部分是派生的,次要的。
環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只能是附在人物上,不能和人物游離,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作者的心要隨時緊貼著人物。
什么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漂、滑、泛,花里胡哨,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
而且,寫農民,作者的敘述語言要貼近農民;寫市民,敘述語言就要近似市民。
我個人雖不寫小說,但也在嘗試新媒體文,寫新媒體文,也常常需要,用故事做開頭來吊起讀者的胃口,最近在思考,怎么將故事的對話寫得更貼切,讀者更喜歡看?
學了沈先生的教法,個人有點小建議,咱們是不是也可以走到生活中去?認真了解咱們上班族、家長朋友、農民朋友的語言風格、神態表情,仔細留意他們真的怎么在說、怎么在做。或許我們寫人物、寫對話會更逼真。
2)讀寫法相近的名家作品
沈先生的寫作課,汪曾祺認為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寫了一個作品,沈先生除了寫長長的讀后感,還會介紹學生看一些與他這個作品寫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
汪曾祺曾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上燈以后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介紹他看幾部這樣的作品,包括沈老寫的《腐爛》。
學生看看別人怎么寫的,自己怎么寫的,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
昨天,一個年輕的簡友問我,初學者如何寫小說,我雖沒寫過小說,是不是可以套用沈老的說法回答他,多看看相近的名家小說,精磨細作,找尋感覺。
朱光潛說,從前中國文人學寫作,總須讀過幾百篇或幾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誦,然后執筆為文,手腕自然純熟。
多練筆,也要多讀。多讀,才可能下筆如有神。漫畫家蔡志忠讀了2萬多本書,寫出了幾百本書。
03?
村上春樹:寫法與做法
1)寫作時,敢于揭露自身“缺點”
當我們把自身缺點揭露出來時,其實是拉近了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讀者更希望知道,你是怎么從坑里爬出來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是因為痛才來讀你的文章,想找到答案。
昨天,讀到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他揭露了自己曾經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寫作獨處時,才會感到真實、自在。
他說,自己有孤絕感,這種孤絕感,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保護人的心靈,也細微卻不間歇地損傷心靈的內壁。因為這種危險,他才必須不斷地物理性地運動身體,有時甚至窮盡體力,來排除身體內部負荷的孤絕感。
書中,還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跑步途中,遇到幾位慢跑健身者,男女人數大致相當。這些腳踏大地、氣宇軒昂、疾速奔跑的跑步者,望去仿佛有一群夜盜在身后追趕他們似的。也有雙眼半睜半閉、邊跑邊呼哧呼哧喘氣、兩肩無力下垂、一看便知苦痛不堪的肥胖跑步者,也許是一周前剛剛檢查出了糖尿病,主治醫生竭力勸告他們每天堅持體育鍛煉。而我大概居于兩者之間。
這里,他提到了自己并不都是快樂,依然有難受的孤絕感;他的跑步能力也不是最強的,是居于氣宇軒昂的人和肥胖跑者之間的水平。
讀到這,我會覺得特別真實,原來再牛逼的人,也是有“缺點”的,并不只是一個完全“完美”的偶像,他們也是活生生,有過大量心理斗爭,才逐漸走向超級優秀的“人”。最大的差別在于,他們特勇敢,敢于當著很多人的面承認自己的缺陷;特自律,擁有戰勝困難的無比強大的勇氣和力量。
這本書啟發我的是,寫作時,敢于揭露自己缺陷并不是無力的,反而會更有力量。讓人覺得更真實,更想親近這本書和這位神奇的作者,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克服這些“缺點”或者是如何彌補“缺點”的。
壓根不想顧及孩子學習輔導、做飯、干其他重要的事了,只有著一股腦兒地“干”完這本書的著迷感和心火“燒”得正旺的沖動感。
2)遭遇讀者批評,平淡看待
村上春樹說,成為作家、定期出書后,學到一個刻骨銘心的教訓:“不管你寫什么,怎么寫,最終都難免被人說三道四。”
比如,寫個長篇小說,會有人說:“太長了,顯得臃腫,只要一半份量就足夠把故事寫完了。”寫個短一些的,又有人說:“內容膚淺,漏洞百出,明顯偷工減料。”
同一部小說,這個地方被說成“重復相同的故事,陳舊老套,枯燥無味”,換一個地方則說“還是前一部作品好,新的手法白忙活了。”
他談到,被人家說了幾十年了,想一想,吹毛求疵大概很簡單,反正信口開河就好,不用擔什么具體責任,而被吹毛求疵的一方,想一樣一樣去搭理的話,身子根本吃不消。于是,自然而然變成了“隨它去吧,反正都會被人家說壞話,干脆自己想寫啥就寫啥,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就算想讓所有人都開心,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村上春樹說,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只管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做最享受的、“最想去做”的事情便可。這樣一來,即使評價欠佳,書的銷路不好,也可以心安理得了:“嗯,沒關系,至少我自己是享受過啦。”
當然,他也說了,作為一個職業寫作者,也應該有最低限度的支持者。
我們在各平臺寫作,估計也都遭遇過類似被人挑剔的事情,大文豪村上春樹,幾十年來都在遭受讀者的批評,何況我們這些寫作初學者呢?想想他,心里的包袱自然放下了不少。
總結
寫作這件事,本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考驗的既是技巧,也是耐力。世間本就沒有所謂的一蹴而就的好事情等在那里。
以上3大點、5小點名家的寫作要義中,老舍講了寫作本質是寫“透”一件事;沈從文講了寫作秘訣是真實,寫作者應該多讀寫法相近的名家作品;村上春樹的技法是寫作要敢于揭露作者自身存在的“缺點”,要看淡讀者朋友的質疑,否則身子骨吃不消。
希望這些名家的方法,能對親愛的寫作者們有所啟發。也希望通過咱們一點一滴的踏實積累,假以時日,逐漸縮小與名家之間的寫作差距。
最后,將村上春樹先生的一句話,送給愛好寫作的朋友們。
正是跟別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確立自我,一直作為獨立的存在。就我而言,便是能堅持寫作。能在同一道風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受到不同于他人的東西、選擇不同于他人的語句,才能不斷寫出屬于自己的故事來。甚至還有一種罕見的狀況:為數絕不算少的人,把它拿在手中閱讀。
(個人微信:huangdong201123,歡迎加入免費寫作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