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正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朝著某個方向奔馳而去。”
一個人坐在書店靠窗的角落,看到路邊紅綠燈下往來不斷的人流與車流,這種感觸尤為強烈。
無論是沉浸在忙碌工作里的平時,下班后在暮色里等待著遲到的公交時,還是假期出游被困在堵塞的公路上,甚至是在欣賞沿途壯美的自然風光時,都不太容易產生這種閃念。
在那些時刻,思緒里摻雜的或是熱鬧,或是疲憊,或是繁雜,或是激動,人都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更何況思考自己的思考。
只有獨處一隅,屏蔽手機,只關注眼前和內心,才能真正安靜下來,去感受時間像水一樣地流淌。
盡管此刻思考的所謂“人生”或是“時間”這類東西,都已經成為了老掉牙的主題,被無數人或是淺談即止或是深刻闡釋,但它也無法阻止平庸如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偶爾興致來了,胡思亂想一番。
既是胡思亂想,便不期待有明確而具體的意義,甚至也許一小時后從這片思緒的沼澤里跳脫出來,又考慮些與一日三餐相關的瑣事,但這片刻對自我意識的感知,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寧靜,讓人產生一種和時間攜手漫步的錯覺,記錄于此。
2
所謂的“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無論是在國內還是西方文化里,都以某種方式存在于社會輿論或是親友閑談中,也存在于多數人的心里。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一面自我安慰,鼓吹“live as you like”(“活出自我”),一面又在與他人尤其是同輩的比較中失去了對于自我幸福的感知與把握。
其實幸福的模樣本來就該千姿百態,因為它本就是每個人內心的感知與判斷,存在于自我對于個體生活的品味與提煉,是一種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持續修煉的能力。
無論處于人生的什么階段,總歸能找到屬于當下的篤定與心安,屬于當下的小確幸,而“找到”的前提在于將你散漫的目光,從他人身上收回,并聚焦于你漫長而獨特的生命旅程,聚焦于你此刻最真實的生活點滴。
3
人一輩子,不過是要處理好兩種關系,一種是與自己的關系,一種是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
兩種關系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無論哪種關系處理不得當,都會輕易陷入自我懷疑、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影響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于我而言,處理與自我的關系,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對自我情緒與自身能力有清醒的洞察。能覺察到自我情緒,意味著我清楚哪些點能讓我快樂,譬如遠行或戶外,并持續踐行,也能在負面情緒來臨時,以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式自我消解。而能夠洞察自身能力,則意味著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既不畏懼缺點,又能充分施展優勢,堅定、持久而專注地在某個領域鉆研,有樂趣的同時有所建樹,此為最佳狀態。
處理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則要復雜得多。畢竟光是“他人”就可以分為“親人”、“友人”、“愛人”以及“陌生人”等,更何況是可以從無數維度予以分割重組的復雜“社會”。而我姑且簡單地認為,處理這種關系,最佳的狀態是既堅守原則又能大氣處之。
具體而言,堅守原則的前提在于我們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價值判斷體系,有獨立而清醒的決斷力,既不對人與事作出毫無依據的跟風判斷,又能在厘清事實的基礎上堅守底線。而大氣處之,則意味著開闊的視野、眼界與心胸,在待人處事之時,能站在更高的層次看清本質,取舍得當。
我不過二十多年的人生經驗,尚且太過淺薄,洞見不夠,所言之辭大而又空,而自身對這兩類關系的處理都還處于摸索的狀態。
但,對于有限的人生經驗,做些規整,權當是對于自己思緒的整理與記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