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不如去闖》,這是90后學霸李柘遠寫給年輕人的正能量爆棚的勵志手冊。作者18歲全額獎學金考入耶魯;22歲職世界最牛投資銀行高盛;25歲考取哈佛一邊創業一邊進修。
我卻從這本書的字里行間,讀到了學霸背后的母親有多優秀!雖然與她有關的筆墨僅限于序言和跋兩篇。
作者小時候因家庭變故,和母親相依為命。作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他不但沒有親情缺失的敏感和脆弱,反而樂觀開朗、充滿愛心、積極進取,開了掛似的一路前行。不得不說,這位母親才是真正的勵志范本!
1、育兒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我要讓孩子考上北大!
我要培養一個哈佛研究生!
我要讓孩子成為工程師!
我要讓孩子做老板!
……
對不起,這都不算是培養孩子的目標,這只是在為孩子制定階段性的目標。而這本該是孩子自己做的決定。
如果父母的教育目標只是讓孩子達成一個階段性的任務目標,那么之后呢?
柘遠媽媽說:“父母的天職是要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優良的體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只有我們清楚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品格,才指導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和引導孩子。
想象我希望看到他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健康的和幸福的。誰能使他一輩子健康和幸福?唯有他自己。
簡言之,我希望孩子以后有自己創造幸福的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積極樂觀的心態,獨立的思考能力、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健康完整的人格,提升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
作者能在小學二年級明確自己的10年計劃,這說明一個人的許多品格和能力是該在8歲之前就形成基礎了的。所以千萬不能輕視0-6歲的育兒細節。
2、“無為而治”
真正不管孩子的家長幾乎難有,而把管教掛在嘴邊的父母比比皆是。看到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大人的行為規則,就立刻制止!孩子學習不專心,嚴厲批評!孩子成績不理想,諄諄教誨!還時常冠以“這都是為你好呀”語重心長的道德壓力。
殊不知,嘴上的管其實是最容易實現的一種方式。
真正高明的教育手腕應該是不著痕跡地讓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就形成某種良好的習慣。
無為而治,并不是真的無為,是出招于無形的一種大智若愚的教育哲學。
李媽媽小時候帶柘遠去旅游,假裝自己不認路,由孩子帶路、問路,把聯系賓館負責住宿的事交給柘遠去處理,平時不陪做作業、不幫忙背書包,孩子的參賽項目由自己完成注冊報名手續......
正是這些帶著信任和尊重的放手,讓小學畢業的柘遠已成為非常獨立、有主見、開朗而不畏艱險的少年。
很簡單的事情,讓家長輕松、孩子成長。大部分父母卻寧愿打著“愛”的名義百事包干,對孩子說“你只管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就行了”,一邊做一邊還抱怨自己有多累,到了孩子成年便指望其能突然獨立,發現他已經諸事不能自理,還得像保姆一樣伺候成年子女的吃喝拉撒。
這是極端例子,卻也正是長不大的“媽寶”們的真實寫照!
3、母親,要做最懂孩子的知己。
作者說:“從出生到如今的二十多年里,媽媽沒缺席過我成長的任何一個環節。與其說我倆是母子,不如說是忘年交。”
每個人都需要被懂得。如果首先能被父母懂得,那該是多幸福的事!
孩子有很多話可以和朋友分享,卻不愿讓父母知道,因為父母總是高高在上,不理解就會形成隔閡,隔閡會加大教育難度。所謂叛逆行為多因不被理解之后的一種情緒釋放吧。
父母要和孩子成為朋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認真投入、尊重、理解、良好的溝通等諸方面的共同作用。
柘遠媽媽的做法是,六七歲開始每天陪孩子侃大山。
父母愿意認真傾聽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有了這個基礎,自然也能聽進去大人的話。
認真陪孩子聊天,不僅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還能讓孩子和父母形成良性的溝通方式,父母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想法、愛好、脾性和需求。也能讓孩子更好地接收到父母的思想成果,這簡直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教育捷徑。
4、最好的教育,是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媽媽說自己是個大齡女文青,我對此實在不能同意更多。除了嗜書如命,她也為電影癡狂,尤其喜歡法國、意大利和伊朗的片子。媽媽擔心我上學和工作太忙,沒空欣賞好電影,就把自己寫的影評一篇又一篇地E-mail給我,郵件末尾不忘加上一句:難得的好片。有機會你還是自己看一遍,能長智慧哦。”
愛讀書和勤學習的女子,格局都不會太小,視野都不會太窄。這樣一個懂得在閱讀和文藝享受中取悅自己的女子,給孩子的影響也總是自由、陽光而寬廣的世界觀。
能把孩子當成朋友一般分享好書好電影的媽媽給孩子的影響何止分享本身,是詩一般的生活情調,影響著孩子成為有愛心、有活力、有智慧的人。
而作者在備戰耶魯高考階段,媽媽更是做了拿不到獎學金的最壞打算,每天上課之余,還默默地多做幾份工作,為了讓孩子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也在背后用最努力的態度給孩子做好了榜樣。
她,本就是一個有趣、有責任、有情懷、有遠見、也有能力的優秀的女人。
沒有什么比一個本身優秀的母親帶給孩子的影響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