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是一個大話題,各家各派,著述極其豐富。領導力也是一個不斷被提及的話題,因為我們活在一個領導力不可或缺的時代。
晨起一杯清茶中,拜讀由James M. Kouzes 和 Barry Z. Posner合著的《領導力-如何在組織中成就卓越》(第五版),倒也是生起一些遐(瞎)想。
James和Barry基于30多年來對數千位卓越領導者的深入研究,以及每年50萬-75萬份的領導力測評驗證結果,提出:領導力就是激勵大家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奮斗的藝術。而領導者的行為是影響員工敬業度的最主要因素。卓越的領導者都具有五種習慣行為:以身作則(Mode the Way);共啟愿景(Insprie a Shared Vision);挑戰現狀(Challenge the Process);使眾人行(Enable Others to Act);激勵人心(Encourage the Heart)。
廣義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領導者,至少是我們自己人生的領導者。而對于一個組織,領導者特別是領導力,也并不只關乎職位和頭銜。根據James和Barry的研究,領導力也不關乎性格,而關乎行為。
有些人,無論他們的職位如何,總是能讓你感受到上述的行為特質。而這些特質,是通過他們的真誠體現出來,并非通過使用某些技巧顯示出來。相信這也是為什么在Jack Zenger和Joe Folkman的“非凡的領導者(Extrodinary Leaders)”的研究中談到,一切領導能力的核心是“展現高度的誠實和真誠”(Displays High Integrity and Honesty)。 我的生命中非常幸運地遇到過多位如此展示和示范了卓越領導力的人,他們或許有或許沒有所謂的“領導者”的頭銜,這絲毫不影響他們領導魅力的自然綻放。
從一個寬泛的視角看,領導者要展現的并不是他/她個人的意圖是什么。個人意圖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領導力是關乎他人的需要,這包括客戶、團隊、社會等的需求。領導者的意圖,即使是好的,也只有在這些相關方能夠感受的才是有用的。否則,很有可能僅僅是一種自嗨的錯覺。
其實,這和溝通的有效性是異曲同工的道理。一個可以被稱之為有效的溝通,并不取決于說者的自我感覺是否良好,而是你的聽眾的感覺是否良好。事實經常相反,根據Stacey Hanke在《Leadership Excellence》2017第九期發表的文章 《You May Not Be As Influencial As You Think You are》,在她合作過的不少領導者中,很少人對自己的影響力有自知自明。他們通常認為:我經常在溝通,我感覺良好,所以我是一個好的溝通者。
同樣的,一個領導者對自己的領導力的自知自明也顯得尤其重要,如此,才能真正地以身作則;才可能開啟共同的愿景;才有勇氣挑戰現狀,才能使眾人行并激勵人心。
耳邊正好響起王菲的《清風徐來》,"......愈想證明就愈不肯定,可能完美和完整,不是一回事情......" 自知而后坦然,或許是展現領導力的起點或助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