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老師講道:“偵察敵情的方法我總結了一下, 這一章里面一共講了32種敵情偵察法, 這32種情況可以根據不同主題分為五類:地形;草木動靜和鳥獸活動;車轍、馬跡和人蹤;四敵方行動跡象;敵方的體力、心理和人際關系。這是一個由遠及近的畫面,通過觀察地形,到鳥獸草木,到車轍馬跡,再到敵方的行蹤,最后則是偵察并分析敵方軍營內部的蛛絲馬跡,這是一整套系統的偵察敵情的方法。”
華杉老師在這一節講了32種偵察敵情的方法,我最大的感觸是體會到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道理。學這32條其實就是在構建自己關于「偵察」方面的『符號與意義結構』。
它對自己的幫助,一方面是有了判斷分析事物的依據,另一方面是有意識地使用符號釋放意義,這里也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自己在行動的時候要意識到行動這個「符號」可能傳遞出來的意義,避免引起誤解;二是在一些情景下,有意識地使用符號釋放信號。
在社會上有一個體會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很弱,很容易過度解讀他人的行為。所以,這里很重要的點是在行動的時候要注意行動釋放出來的符號的意義,存在歧義的時候,要主動地解釋一下。
關于『地形』華杉老師講道:“①:“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如果敵人離我們很近,但是他卻很安靜不動如山,那是因為他占據了險要和有利地形,所以有恃無恐。②:“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敵人離我們很遠,但是卻派很少的部隊來挑戰,是他們要引誘我們前進。③:“其所居易者,利也。”如果敵人占據了開闊地帶,那肯定是地形對他有利,而他想引誘我們過去決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謹慎了。”
距離近+安靜=有恃無恐;距離遠+少人挑釁=引誘;占據地形優勢—引誘出擊
這是非常有趣的分析敵人形勢的視角,這里也讓我看到他人是如何分析自己的。
關于「塵土」華杉老師講道:“第八條:“塵高而銳者,車來也。”你遠遠地看見塵土揚起來,塵土揚得很高而且是尖的,這是敵方的戰車來了,因為戰車能夠揚起很高的灰塵。第九條:“卑而廣者,徒來也。”如果塵土很低而且很寬廣,那是敵軍的步兵來了,因為人走路揚不起那么高的塵土。第十條:“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如果塵土很分散并且都是細條的,那就意味著敵人在砍柴。第十一條:“少而往來者,營軍也。”如果塵土很少,有來有往并且時起時落,那是在扎營。”
這部分讓我明白場景中的氛圍感是靠『符號』營造出來的,不同的符號傳遞不同的意義,而且同一種符號的不同形式,也在傳遞不同的意義。這些是非常細微很耐品的創作細節,是平日身為受眾的角色時,察覺意識不到的部分,只有經歷過「創作者」的角色,制造過畫面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受眾所見的每一幀畫面都是從聲光電的角度精心設計過得,所以才會如此絲滑和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