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這一天,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都發出了內心的吶喊,可是始作俑者依舊不愿承認。
她們
從花季雨季走到耄耋
可有些傷痛一輩子都無法抹去。
……
8月26日,我終于有時間到影院觀看這部紀錄片《二十二》,上映的第十天,聽說票房已經過億。我對此沒有什么概念,人們總喜歡用票房去衡量一部影片是否成功,可衡量這部紀錄片是否合適,或許還是值得商榷的。
那天萬達影城給的排片時間只有早上十點十分和中午一點十分,相比于其他熱門大片,這樣的排片安排顯得有點冷寂而邊緣,票價也只有22元,似乎是為了契合影片的名字。
我是第一個到達放映廳的,去之前我一直不停地刷app上的票務位置,生怕酷夏午間,自己會承包整個放映廳,若是這樣,真不是一件好事。最后,陸陸續續來了十幾個年輕人。
影片很平靜,很平靜,除了銀幕上偶爾出現幾次解說詞,并沒有額外的畫外音。90分鐘的時間,我覺得自己向一個局外人,在看一群老奶奶的晚年生活,在傾聽她們的聲音。她們,幸運的膝下子女成群,不幸的孤獨凋敝。
可在這平靜的畫面下是一個她們不愿再回憶的過去。
每一次回想,便是折磨;每一次回想,便是老淚縱橫。
導演郭柯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三十二》影片里,他用特有的影像構圖,展現了老人韋紹蘭坎坷的遭遇、晚年的生活。老人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態度讓很多觀眾掉下眼淚。然而,他如今卻后悔了。郭柯說了一段沒有剪進去的戲,韋紹蘭老人給丈夫上墳,他在一旁拍攝,問了很多問題,老人在不停流淚,很傷心。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簡直不是一個人。因而,在影片《二十二》中,郭柯決定,“她們平靜,我就平靜地記錄就行?!?/p>
郭柯說,“戰爭對她們來說刻骨銘心,只要活著不可能不記著,只不過她們不太愿意說?!?br>
我很感謝導演郭柯以這種方式表達。
去看電影之前,我原本以為這是一部看完會讓人十分壓抑、內心沉重的的片子,就連同事也說,會物質支持,但真心沒有勇氣到影院觀看。
關于慰安婦的片子,我之前看過韓國拍攝的電影《鬼鄉》。如果拿兩者相比,《鬼鄉》讓人看到了暴風雨;《二十二》則讓人看到平靜的海面下的洶涌。
平靜卻真的無法讓人平靜。
我依舊會為某些畫面所動容,人生之不易。
我依舊會為某些觀念所無奈,生活之不易。
我依舊會為某些作為所憤恨,他人之無恥。
可是
影片留給我的是,思考多于憤怒,理智多于沖動。
從二十萬到二十二
年輕的我們又該做些什么?
平靜的看完紀錄片,平靜的離開。
沒有太多的咬牙切齒與怒罵,有的是對老人的勇敢和始作俑者的無恥的對比,在這一刻上,這些耄耋老人是勝利的。
時間的長河帶走了這些可憐的老人。
可是歷史是無法磨滅的,感謝這些寶貴的影像資料,讓我們有不平靜的理由。